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如何合理安排利用以成事,是每个人关心的问题。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有计划。
首先,制订计划会让人对任务的难度有更清醒的认识,增强利用时间的动机。出于本能,人都愿舒服地活在当下,就算做博士有大理想大目标,也不愿意细细去想,而是以"未来的事情再议"了事。可只要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规划,就不会头疼了。
我觉得,计划能提高做事效率。我校教授兰迪说过重要事和紧急事的辩证关系,人生若是一直赶最后期限,忙着紧急的事情,天天当救火队长,看起来东奔西跑,甚是辛苦,但到头来人累心疲,还事倍功半。
其实有些紧急的事真是无解的,但是如果早一两周甚至是一两天想到,就能统筹安排,这就是计划的好处。
那么,如何做计划呢?三点。
►第一,宽松。
一天只计划一件或者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把它们做完,然后再去做次重要的,可选的事情。
太紧的计划,比如说每小时都规定做完一件事,不很可取。因为每天的事务总有不可预知性,可能在任务转换中倒个水,刷个微博,也可能有人打扰,或者程序有错需要更多时间调试,一旦现实没有如计划中的顺利,就会有完不成的挫败感,长此以往就会放弃。而宽松的计划,其整体期望值就会降低,原来必须得完成的事情,现在就变成"哇,我又做成一件事情啦"的情感奖励,整个人就会愿意坚持下去。
如果发现计划太宽松,那再乐呵呵地慢慢加码就行。
做一件事,每天做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常做。
当然,计划的宽松不是绝对的,有时需要适当一鼓作气,特别是在一件事快完成的时候。因为在这些时间点上,需要人高度集中精神将之前的结果综合起来,克服最后的难关。
写论文是一个经典例子,平时想思路推公式跑实验,作为零散的积累,最后一个月到一周集中精神把论文赶出来,效率特别高,要是没有最后期限,那结果很有可能散佚,自己也就忘记了。
另一个例子是写长篇小说,这个是博士期间的业余创作,不可能每天都花大量时间。一开始文笔很烂,剧情简单,人物苍白,怎么办?没事,一点一点地积累,每周或者每月有空时花几十分钟写情景段落,这些段落有的可做开头,有的可做高潮,有的可做结尾,但相互之间没有紧密关联。
然后,慢慢列大纲把故事串起来,花小段时间不停地做局部调整,这样日积月累,文笔变得越来越好,可用的大段素材也越来越多,放在人物上则人物丰满,放在剧情上则剧情生动,最后集中一段时间(大约是三周)把整个故事前后接起来,补上需要的过渡段落和场景。故事一旦接完,就已经活了,身为作者自然就有动力修补精化,等到完稿时还在不停地起劲改哩。
而这个博士毕业总结系列,也是每天慢慢写一点积累素材,最后觉得差不多了,花几小时反复调整组织,终于定稿。
►第二,简洁。
有人说,计划不如变化,越是长远的计划,越有可能中途夭折,还不如不用去费神细想。这话不假,但并不是不订计划的理由。
其实计划不必像写报告书那样详尽,不必精细到每时每刻,在等车走路发呆锻炼的时候,如同简笔画一般,寥寥几笔,勾勒出几小时,几天或者几年后的方针图景就行。就算有改变,也可以马上重新规划,不至于缺乏弹性,船大难掉头。
而且计划想多了,自然知道哪些部分靠谱,哪些不靠谱,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哪些部分可能出错,以后再做计划,就能一下子点到点子上,效率和质量都会提高高。
三国演义里曹操大兵压境,千头万绪,孙刘联军如何是好?瑜亮两人,大书一个"火"字摆平。这个,就是最简洁的计划。有了这个字,接下来草船借箭,连环计,苦肉计,一切细节都是自然而然的。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如此精炼,什么时候能精炼到点子上,就靠平时反复制订事前计划,与事后反思总结了。
►第三,劳逸结合。
工作效率和所花时间从来就不成正比,功劳和苦劳也从不划等号,时间利用得好,少干活反而多出成果。保证睡觉和锻炼是两个最典型的例子。
这五年来我每天平均睡眠时间在七到八小时左右,事情再多,十一点半至十二点必定入睡,天塌下来也不管,然后七八点起,睡得好早上自然有思路冒出来,一天就有东西可以忙活;要是睡得晚贪一两小时,换来第二天毫无精神,得不偿失。
另外,锻炼身体很重要,再忙都不能不做。锻炼付出一两小时,精神得到放松,大脑得到休息,同时还能促进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我一般隔一天跑步五公里,或是游泳一公里,或是打壁球/羽毛球一小时。跑步太勤快会伤膝盖,因此需要和其它运动配合。跑步时什么也不想,挥洒汗水的时刻,就单纯地开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