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大二下学期第一次接触社会学,缘由是碰巧选了一门叫《当代中国研究》的全校人文公选课,这门课广度与深度兼具,让我获益匪浅。其实这门课涉及了社会学、政治学、历史、经济等各个学科,但由于授课老师是社会学专业,经常在课上宣扬社会学的理念,给我的印象很是深刻。我一直不太喜欢自己的法律专业,上完这门课后,我就有了考社会学研究生的念头,可那时对社会学的了解实在没有多少,心中也没底。
大三伊始,我就联系了社会学系的聂老师寻求帮助。聂老师非常热心,推荐了一些书让我阅读,同时提醒我考研关乎今后的发展,不要一时冲动而失之轻率,让我读完这些书后再决定,并说真要是定下来考社会学也不白读,不是浪费时间,因为这些书都是社会学打基础的必读之作。(这些书在此列出:吉登斯的《社会学》、伊恩·罗伯逊的《社会学》、波普诺的《社会学》、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刘易斯·科塞的《社会学思想名家》、周晓虹的《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
当时聂老师说用一个半月时间把这些书读完,就会基本了解社会学这个学科,并判断出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和适合这个专业。我基本上是把这个当做任务来完成的,虽然时间非常紧,造成读得并不细致,而且还有很多地方没读懂,但对社会学总算是有了些基本的了解,包括概论、理论,当然理论确实过于抽象,但是某一刻的理解便能够带来一种成就感。
读毕后,既有对社会学的兴趣,也带着一种接受挑战的心情,在12月初我确定要考社会学研究生。但考什么学校是个问题,聂老师建议先放一放这个问题,因为各校考试内容差不多,都是理论+方法(复旦除外),可以先抛开各校具体的参考书目(理论、方法就那些东西,大同小异的),先来制定一个通用的复习计划,过一段时间再根据复习效果决定考哪个学校,到那时再按报考学校的指定书目复习即可。
接着聂老师又给我列出了新的书单,全是理论方面的,并没有方法,他认为方法书很容易看,但一做题就会出现困难,必须要听课,所以我直到大四上学期去旁听方法课的时候才开始复习方法和统计。(书单也在此列出: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斯温
杰伍德的《社会学思想简史》、约翰逊的《社会学理论》、瑞泽尔的《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特纳的《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等等还有很多,不过这个书单并没有看完。)
大三上学期,我去旁听了一门社会学的专业课,课本身倒没有什么,但是认识了一些社会学系的同学,他们的思想深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跟他们的交流也很受启发。大三下学期,我又去旁听了社会学系的《传播学》和《社会学理论》两门课,前一门课功利地说对考研意义可能不大,但对于知识积累和眼界开阔非常有意义,毕竟社会学是一门非常广阔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积累,将考研只是看做一次考试至少是违背我的初衷的。而后一门课的老师认为阅读原著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于是那一学期我就读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卢梭的《论不平等》等,大四上学期读了《现代性与大屠杀》、《新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在复试的时候就遇到了“读过哪些书”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复习更像是一种启发式的复习:将社会学置于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之下,学科之间的分界并不明显,细致的分科不免带来兴趣的丧失。
我最初想考的学校是中国政法大学,但后来的了解是非常难考,每年过线的人数只有1-2人,本校的学生都考不上。后来想与其这么难考,还不如拼一下北大,北大有深研院的名额,录取比例还是很高的,当时报北大还有私心,想即使北大落榜,调剂也容易些。正式定下学校后,就开始针对性复习,北大官方不指定书目,但民间渠道流传着一份参考书目。书很多,实际上那些书我没有全看完。
北大的理论题实际上是概论+理论,王思斌的《社会学教程》非常重要,大部分题都可以从其中找到答案,当然有的不够细致。我建议读孙立平和应星编写的《社会学导论》,是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本书,很具启发性。理论读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北大编的《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和《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其实和《西方社会学理论 下》是同一本书,只是比下多了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学),还建议读沃特斯的《现代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学科一般会考家庭、人口、城乡、劳动、社会心理,北大编的教材可以翻看。社会心理学现在是方文上课,最近三年的题从他所写的论文中都有涉及。另外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去年考了群体性行动。中国社会思想史很多年没考过。我建议研究一下北大历年的考研试题,题型基本上是固定化的,纯理论题中有很多人都是从来不考的,一般每年考一个古典、一个后现代,去年考了孔德和吉登斯。方法考试包括统计和方法,方法题据同学说是有题库的,每年从中抽题,所以弄懂往年的题型非常重要。 总之,我的考研复习并没有很确定的方法,也没有什么答题技巧,直到考研实战才是
唯一一次做理论题。我想自己最大的优势是心态好,并坚持到底。我经常会想:考研应不应该成为一个功利的事情,应不应该成为一件用策略去达到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的表现似乎很不具备工具理性,但我理解的社会学是一种使人更自由的学科,考研不应该成为目的,自己更不想为考试所束缚,学校并不是我们唯一可以寄托未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