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二

发布时间:2016-06-24 16:06 分类:初试经验

第二章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1807年9月4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达澳门,9月8日抵达广州,成为基督教在近代来华传教的第一人,他以重金诱使蔡高、梁发等中国刻工印刷《圣经新约》和其他宣传教义的小册子,但很难成气候。

1815年8月5日,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停刊,共出版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籍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38年10月,《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终刊。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报《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是最先出现外文报刊的中国领土。《蜜蜂华报》是葡萄牙执政党立宪派的政府机关报,涉及中国事物较少。1823年12月26日,执政党立宪派被推翻,《蜜蜂华报》停刊,共出版了67期。

1827年11月8日,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双周刊《广州纪录报》(又译《广州纪事报》)在广州创刊。1834年改为周刊,逢周四出版,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人伍德为第一任主编,它是一张商业性报纸,关注中外贸易,政治色彩也比较强烈。1833年出版过附刊《广州行情商报》,1839年迁到澳门,1843年6月迁到香港,改为《香港纪录报》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连载过翻译的《三国演义》,1845年增附刊《大陆纪闻与行情》,1858年停刊(又说1863年停刊)。

1833年,《澳门杂文编》在澳门创刊,是我国继《广州纪录报》后的第二份英文报纸,有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只出了四期,因含有反对葡萄牙国教天主教的成分而被查封。

1831年7月28日,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在广州创刊,由美国商人伍德创办,1832年4月14日,该报进行了改版,并将报名简化为《中国差报》(又译《中国导报》),1833年10月因伍德离华而停刊。

近代报纸在香港的出现

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又译《香港公报》)在香港创刊,为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为半月刊,创始人为小马礼逊,该报是一份得到官方授权出版的商业性报纸。

1842年3月17日,《中国之友》在澳门创刊,,第二期迁往香港,创办人是英商奥斯维尔德,小马礼逊、怀特担任主笔,该报为半周刊。1842年3月24日第二期与《香港钞报》合并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还是由小马礼逊主持编务。1843年该报产权被约翰·卡尔获得,1844年《中国之友》恢复本名单独发行,1850年8月,台仁特购得《中国之友》产权并担任主编,反对政府,敢于揭露腐败行为,1859年,台仁特被控诽谤入狱,该报对太平天国运动做过系统报道,1860年,台仁特出狱后将报纸迁往广州出版,1863年1月再迁上海,1869年停刊,历时27年。

1845年2月20日,《德臣报》在香港创刊,,又译为《德臣西报》《中国邮报》,初为周刊,1862年2月1日改为日报,创办人及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瑞,英商狄克逊参加创办事宜,后来购得所有权,狄克逊一词在粤语中译为“德臣”故中国人将之称为《德臣报》在政治上持亲政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德臣报》是在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英文报纸,直到1974年8月才停刊,历时129年。(曾出资让容闳、黄胜、黄宽赴美留学,开中国人留学之先河。)

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在香港创刊,为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日报,该报对港英政府持批评态度,敢于揭示弊政和腐败行为,创办人及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翌年,赖登入狱,主编改为莫罗,粤语翻译为“孖剌”,故中国人将报称为《孖剌报》,1867年,该报增出周刊《香港周报及大陆商报汇报》,每周五出刊,每期约30页,直至1941年日本侵占香港《孖剌报》才停刊,历时84年。

1860年前,香港报业的基本格局是《德臣报》《香港纪录报》《中国之友》三报鼎力。后来1860年《中国之友》迁往广州,《香港纪录报》日渐萧条,形成了《德臣报》和《孖剌报》两强对峙的新格局。

1853年9月3日,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香港创刊每月1日出版,竹纸铅印,为我国中文报刊使用铅印之首。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英华书院印刷,创刊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首任主编,1856年,由英国传教士、香港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任主编。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以上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

1850年8月3日,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在上海创刊,每逢星期六出版,由英商奚安门创办并担任主编,后由英字林洋行发行。1856年,北华捷报馆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又译《航运商业日报》,1864年《航运商业日报》更名《字林西报》,曾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还曾一度获得独享英国路透社电讯的特权,其态度是为英美侵华辩护,1951年停刊,是上海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1861年11月19日,《上海新报》创刊,是以北华捷报馆为主体的字林洋行创办与出版的,开始为周刊,1862年5月7日改为周三刊(周二、四、六出版),1872年7月改为日报。该报曾登过大量的太平天国消息。为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

1854年,5月11日,《中外新报》在宁波创刊,本报为中文杂志型,初为半月刊,后为月刊1861年停刊。

1872年4月30日,《申报》在上海创刊,,初为两日刊,出至第五期改为日刊,星期日休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美查将编辑大权交给中国人蒋芷湘等人,使《申报》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外报,1909年席裕福购得《申报》,1912年史量才接手《申报》,1949年5月27日《申报》停刊。

1882年,字林洋行办了《字林沪报》,聘中国人为主笔,随报赠送《消闲报》——中国第一份副刊。

1893年2月17日,《新闻报》在上海创刊,丹福士任总董,附送画报,1899年11月4日,丹福士因经济拮据宣告破产,美国人福开森买下《新闻报》,汪溪任总经理,金煦生为总编辑。

19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申”、“新”、“沪”三报鼎力的局面。

1868年9月5日,《万国公报》在上海创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如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1872年8月31日,第201期起改名《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第201期再次改名《万国公报》仍为周刊,《万国公报》逐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纸,其发行量在维新变法期间高达38400份。

1876年2月17日,《格致汇编》创刊,英国人傅兰雅支持,为月刊,所刊文字对数、理、化、生物、医学等都有介绍,是我国最早的科学杂志。

1874年,葡萄牙人陆芮罗在上海创办了《华洋通报》。

1879年4月17日创办了《文汇报》,是一份晚报,英国人克拉克等担任主编,是国内最先使用煤气引擎转轮机印报的报纸。

19世纪90年代,上海的英文报业市场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报》《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华外报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正反两方面)

1、          在华外报的发展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的侵略活动;

2、          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助于中国报业的发展。(其内容自由发挥)

国人办报活动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1856年12月《沙架免度新录》在美国创刊,有华侨广东人司徒源创办,开始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二刊,是以刊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的报纸,出至1858年停刊,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因为它不仅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中文报纸,同时也是中国以及世界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日报。

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昭文新报》,至今有资料可考,多数新闻史著视之为中国自办报纸之第一。

1874年6月16日,广东人容闳在上海创《汇报》,1875年年底停刊。

在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中《循环日报》是办的最成功的。

王韬:第一部官话《圣经》的翻译者,

     创办了第一个华商出版社(中华印务总局)。

王韬于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变法自强”是其宗旨,王韬发发表了数百篇政论文章,纵论中外形式,指阵时弊,褒贬得失,首创了报刊政论文体,既不同于以刊载上谕、抄发奏章为主的中国古代报纸,也不同于以宣扬教义、刊发商情为主的外报,它以“立言”为目的,并形成了中国报纸重视政论的传统。

《循环日报》是王韬于黄胜合力办的,王韬是中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