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八

发布时间:2016-06-24 16:06 分类:初试经验

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和广播事业的诞生

新闻通讯事业的创建

通讯社 它是消息的总汇,新闻的源头

哈瓦斯通讯社,1835年12月在法国巴黎正式创建,由法国银行家哈瓦斯创建,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通讯社。

沃尔夫通讯社,1849年,曾在哈瓦斯通讯社工作过的德国人沃尔夫在柏林创建了沃尔夫通讯社,是德国新闻通讯事业的鼻祖。

路透社,1850年,英籍德国犹太人路透在德国亚琛(chen)设立一家供应商情的小公司——伦敦皇家交易所路透办事处,翌年迁到英国伦敦,发展为路透社。

1848年,美国纽约6家报社联合创办了美国第一家通讯社——港口通讯社,发展为当今的美联社。

1870年,这几家通讯社签署了《三社四边协定》,瓜分全球新闻市场,享有新闻采集和发布的特权。

1872年,路透社派柯林斯到上海成立了路透社远东分社,这是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个新闻通讯社,,采集中国新闻提供给总社,同时向中国境内报纸供稿。

第一家获得路透社电讯独占权中国境内报纸是英国侨民创办的《字林西报》(英文商业性报纸)。

最早采用路透社电讯的是维新运动时期的《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严复在天津创办)

1904年,骆侠挺在广州创建了中兴通讯社,这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使中国新闻事业增添了一种新的媒介,打破了此前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民国成立后,新闻通讯社才真正发展起来。

东京通讯社,1915年7月,邵飘萍在日本留学期间创建,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

新闻编译社,1916年8月,邵飘萍在北京创办。

二十年代后,通讯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闻通讯社,1921年8月,由浙江督军卢永祥出资在上海创办,由胡政之主持社务,1936年,国闻通讯社解散。

申时电讯社,1924年11月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张竹平,有《申报》和《时事新报》联合创办。

广播事业的诞生

1895年,马可尼和波波夫分别进行了无线电传送信号实验,并获得成功。

1901年,马可尼完成了越洋电报的收发,使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1906年,美国科学家在无线电传送声音实验上获得成功。

1920年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给KDKA电台颁发营业执照,11月2日,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1922年12月美国奥斯邦将一套无线电广播发送设备有美国运往上海,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与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大陆报》合作,取名“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1923年1月23日8点,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首次播音,于1923年4月停办。

开洛电台,1924年4月,由美商开洛电话材料公司开办,1929年10月停办。

中国国人自办电台

东北无线电台工作者刘翰在奉系军阀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哈尔滨创建起第一座国人自办的无线电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开始正式播音,内容有音乐、新闻、讲演、物价报告等。1931年“九一八”后被日军侵占。

早期的广播电台规模小,设备简陋,收听范围小。

新闻事业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发展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原名《青年杂志》,为16开的月刊,从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6期合为一卷,1922年7月停刊,共计9卷54号。

陈独秀,1903年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陈独秀担任编辑。

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芜湖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为半月刊,并担任主编。

1914年,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青年》顺利出版的原因

一是该刊在内容上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是以思想启蒙为要务,“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二是在形式上与一般文教性报刊无大差异,按照一般报刊分类法也只能归之于文教性报纸。

1917年,陈独秀应聘赴北大任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迁往北京。

1918年1月第4卷1号开始,该刊实行轮值主编。

《新青年》宣传的主要内容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新青年》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做了大力宣传

1、          提出民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斗争;

2、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

3、          提倡新文学,反对黑暗愚昧现象。

1917年初,《新青年》第二卷第5号上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一份小型政治时事性周报,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主办,该报刊重在阐明学理重在批评现实,1919年8月31日,该刊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共出37期。

《湘江评论》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任主编,被李大钊誉为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8月上旬被湖南军阀查封。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于1919年7月21日创刊,为天津学生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初为日报,9月22日被查封,后经反复斗争,10月7日复刊,改为3日刊,1900年初停刊,共出100多家期,现存17期。

共产党办报活动的开始及初步发展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1920年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

《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共产党》,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本,为中央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的机关刊物,出至1921年7月停刊,主编李达。

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建立

1924年以后形成了一个以中共机关报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系统。

《向导》,中共中央第一份机关报,1922年在上海创办,为周报,1927年7月18日终刊,共201期,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

《向导》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致力于阐释贯彻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大力进行打到封建军阀的宣传。

《热血日报》是中共党报史上的第一份日报,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发刊,是中共中央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而创的,瞿秋白任主编,同年同月的27日被迫停刊。

《中国青年》,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10月出至第8卷第三号停刊,为团中央机关报,恽(yun)代英担任第一任主编。1948年《中国青年》复刊。

国民党新闻统治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国民党新闻统治制度的建立

新闻统治的立法活动

1924年国共开始合作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8日,蒋介石另立国民党中央,成立国民政府。

国民党在国统区建立了以统治为核心的新闻法制制度,从1928年起,先后制定、颁布了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据此建立了新闻宣传检查制度和新闻出版登记制度。

1930年颁布了《出版法》——新闻出版的综合性法典。

1931年“九一八”事变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鉴于全国处于战时状态,颁布非常法律法令,战时新闻检查法令的大量颁行和新闻检查制度的日趋完备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新闻统治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与重要特点。

1945年抗战结束

1946年内战爆发,国民党当局颁布非常法规,将人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剥夺殆尽。

1927年国民党在国统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党营新闻事业网,其基本格局是: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党报网,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新闻通讯事业网,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事业网。

《中央日报》  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日出中文、英文两张,【林语堂、沈雁冰(矛盾)】,另外还出版周刊《我们和世界》。1927年9月15日停刊,1928年2月1日在上海复刊,10月31日停刊,1929年2月1日南京《中央日报》正式出版,改组成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1932年进行改组整顿,实行社长负责制,程沧波任社长。

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在广州创建,1926年10月,中央通讯社随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往武汉,1927年5月迁到南京,直属国民党,1932年改组整顿,萧同兹担任社长,他提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三条办报方针。

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开播,由陈果夫、戴季陶、叶楚伧等筹办,徐恩曾为电台主任。1932年5月,中央广播电台新台正式建成,发射功率增至75千瓦,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内迁。

《中央日报》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报业集团。

由于战争需要,国民党还大力发展军队报刊,形成了三大军报系统:《扫荡报》《阵中日报》《扫荡简报》。《扫荡报》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发展成为一个仅次于中央日报社的大报团。

1938年3月10日中央广播电台内迁重庆恢复播音。

国民党新闻事业有盛转衰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新闻事业中心迁回到南京、上海一带。

这一时期,国民党一方面接受日伪新闻机构;一方面改造民营大报。新闻通讯事业达到鼎盛时期,广播电台发展迅速。

《中央日报》台湾版,1949年3月12日出版。

1949年12月“中央通讯社总社”在台湾正式挂牌。

中央广播电台也在南京解放前夕前往台湾。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全面胜利

人民政权下新闻事业的诞生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转入农村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创建以瑞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红中社”(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诞生,仅有一台收报机接听中央社的电讯,塔斯社的英文广播,编译刻印成《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今日新闻》——《参考消息》。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