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网络传播概论七

发布时间:2016-06-24 16:06 分类:初试经验

第八章 网络技术对应用传播领域的影响                                                                                 

 

第一节 网络应用领域的开拓 

以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应用领域有: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电子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新闻传播等。


第二节 网络应用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一、对传统媒介的信息市场的竞争

网络与传统媒介虽然差异很大,但同属于社会传播领域。网络引起传播领域中的结构调整,新老传播媒介进入激烈竞争的新时期。

1.网络与传统媒介争夺社会信息市场。

2.争夺广告市场。

 

二、对传统媒介运作观念的影响

1.传统媒介需要全面认识自身与网络的关系。网络既是传统媒介的竞争者,也为传统媒介提供了网上传播的平台。传统媒介应利用网络优势,扩大传播空间,和服务领域。如ITCP的产生。

 

2.网络改变了传统媒介之间的关系。网络具有跨平台、跨应用、跨层级的泛传播方式,融合了不同类型、规模的传播活动。当印刷媒介和广电媒介都上网后,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传统大众媒介、电讯、电脑等不同信息传播行业,从原先互不相同的服务范畴,聚合为综合性的传播服务领域,导致跨行业的联盟。

 

3.网络对传统媒介的内容提出新要求。传统媒介在和网络媒介竞争中,需要调整其信息服务的内容;同时传统媒介上网后,也要根据网民的期望和要求,调整自身的内容建设策略,形成最佳的网上新闻信息内容形式。

 

三、涉及网络经济、政治、文化的议题

●网络经济议题

网络经济,是20c末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全新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并仍在产生深刻影响,对其的正确认识、把握,对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的灵性互动;调整积极发展战略;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多种显著特征:

1.快捷性。

2.高渗透性。

3.自我膨胀性。

4.边际效益递增性。指信息网络平均成本随入网人数增加而明显递减;其边际成本随之缓慢递减。

5.外部经济性。指网络能形成自我增强的虚拟循环,入网人数增加能引起价值增长,反过来又吸引更多成员,产生螺旋形优势。

6.可持续性。有效杜绝传统工业对有形资源、能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

7.直接性。信息网络化对信息流、物流、资本流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构,压缩甚至取消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此外,在网络经济中,受众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因而网络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并以传播行为为指针。互联网企业的市场评价,可以用知名度、忠诚度、市值等指标衡量,有别于以往传统产业的经济评判标准。

 

●网络政治、文化议题

网络在现存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下兴起,会受到现实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因素影响。同时网络的崛起也逐步将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尤其对传统媒介造成了重大影响。信息传播新技术的运用和网络的崛起,形成了网络和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

 

 

    第九章 网络传播的政治形态                                                                                 

 

第一节 互联网上的政治表达 

就政治效应而言,由于互联网的开放、自由、匿名、加密等技术特征,为传统意义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面对网络传播,一方面国家加强政府控制,并主动采用信息技术构筑电子化政府;另一方面,个人和社会团体也获得了更充分的话语表达和行动权利,更多的介入公共事务之中。

 

●典型个案 德拉吉报道

1998年,美国个体新闻工作者 麦特.德拉吉 通过自办的邮件列表《德拉吉报道》,抢在传统大众媒介之前,向几万订户发送了有关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性丑闻的报道,掀起美国新闻史上“绯闻报道狂潮”。同年九月独立检察官 斯塔尔关于此事的报告,也选择在互联网上全文发布的方式向世界公开。这一事件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互联网传播的威力。

 

●网上民意的表达

一、网上民意表达的特征/渠道。

1.民意的私下表达。随着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兴起,人么可以相对自由的在更广泛的范围交换私人意见。传播速度快、成本低、范围广。

2.通过论坛、聊天室、新闻组等进行公开传播。与私下表达相比,网络对民意公开表达的影响更明显,大大改善了公众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面。意见表达多元化,具有平等性。

3.通过个人主页、个人网站。个人或组织;政治、经济利益集团或弱势群体,甚至犯罪集团、恐怖组织等。

4.参与互联网或传统媒介的互动活动。如网络在线调查、及时点评等。

 

二、网上民意表达对传统政治生活的影响。

1.削弱了集权控制的能力。技术上;意识上,表达的多元化、自由化对大众媒介舆论引导权利、精英权威机制产生严重冲击。

2.改善了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突破地理、参与形式、信息获取等的障碍和限制。

3.有助于政治社群的整合。网络传播个人化,自由化,人群不断细分。

4.网上民意的表达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有时具有破坏作用,出现恶意攻击、虚假等现象。也为为恐怖主义和利益集团提供了传播的平台。

 

 

第二节 互联网与国家安全

●网络传播对政治控制的挑战/影响。

1.信息自由越境流动。信息自由流动,信息发布权威缺失,信息真伪难辨。

越境数据流(transborder data flow,TDF),即点对点的跨越国家政治疆界的数字化电子数据。

2.虚拟政治动员。当政治制度化不够成熟时,政治参与如果得不到控制,无序发展,会对国家政治的稳定带来隐患。

3.匿名、加密技术。技术越高,各种危险犯罪活动越难以防范、追查,危害国家安全可能性越大。

4.技术漏洞。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漏洞,为技术安全提出了各种挑战。随着社会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高,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5.网络信息战。不同于上述隐形、渐进的挑战,互联网兴起的也形成了新的战争形态 网络信息战,对国家造成直接威胁。

  在发达国家,网络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也是社会控制系统的中枢。国防、电力、交通、银行等各个领域对互联网产生极端依赖。网络信息战可以对国家的国防和基础设施等进行破坏,产生巨大威胁。(在美国,网络信息战、核战、生化武器战并列为对国家安全最具威胁的三大挑战。)

  特点:侵入成本低;隐秘性强;破坏力极强。

 

 

●政府对网络信息的管制

1.防范敌对网站,过滤不良信息。

2.强化专门网络新闻管理和信息监控机构。如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新闻管理局;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监察局。

3.出台配套的互联网管理法规。

4.严格 用户登记上网和 相关信息保存 制度。(如08年韩国崔真实法)

5.推动主流媒体向网络延伸。

 

●电子化政府

一、定义。

·对传统的政治体制而言,“电子化政府”是全新的治理模式。

·指政府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便利的信息和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率、负责人、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即跨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

 

二、应用内容。

电子商务、电子采购、电子福利支付、电子化公文、电子税务、电子资料库、电子邮件、电子身份认证等。

二、意义。

提供与公众沟通的渠道,更好的为公众服务;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增强政府的收集信息、传递政策的能力;增强政府协调、控制各种社会活动的职能。

 

 

 

 第十章 网络传播的伦理形态                                                                                 

 

第一节 网络伦理的基本问题

一、网络伦理学的产生

伦理学主要研究人类道德起源、发展,人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伦理体系、学说、观念,随着人类的社会关系、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传播影响了人们的价值、意识、文化、信仰观念,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交往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这种变化是网络传播伦理产生的动机,又为其产生奠定基础。

   

二、网络传播伦理的社会影响。

1.改变了传统社会的阶层地位和结构。不分民族、国籍、信仰,仅根据兴趣便能形成虚拟社会。

2.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形式和环境。

3.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三、网络传播的伦理意义。

1.建设网络传播的伦理是人性社会的需要。有助于人们把信息社会建成符合人性、更美好的社会。

2.是现实社会的需要。原有伦理体系和观念遭到挑战和毁弃,新到底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

 

四、网络传播伦理的特点。

1. 自主性。网络传播促进了一个淡化社会背景、社会控制的自主社会,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

2. 开放性。网络传播的互动、多元无疑会促进人们形成比传统社会更加开放的道德观念。

3. 多元性。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多层次的利益,必将导致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多元化、多样化。形成网络社会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多元化道德社会。

 

 

第二节 网络的伦理规范的建设

●网络伦理的失范与规范

与传统社会的冲突相比,网络冲突的特点:1.冲突范围更大。2.方式更多。3.频率更快。4.冲突前景更难预料。

当网络传播对人们各方面的生活渗透越来越强势,没有伦理规范的网络传播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生活的需要。由于网络的自由性、跨地域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在一定时空内被一致认可的规范迄今无法形成。

网络道德建设最为重要的条件是网络传播业的自律。如我国制定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网络传播的伦理原则包括:

 

1.全民原则。一切网络行为必须服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

2.兼容原则。网络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符合多数人相互认同的规范和准则,最终实现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化、语言可理解化、信息交流无障碍化。

3.互惠原则。

4.自由原则。

 

●网络传播的规范

网络是新生事物,现阶段网络传播存在不少失范问题,社会缺乏对其管理的经验;同时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介的一系列特点,进一步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手段,可分为:

1.网络立法。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2.业界自律。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3.技术管理。

 

第三节 网络传播的道德责任

一、网络传播的矛盾。

1.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矛盾。

2.滞后性和随意性的矛盾。

3.互动性和易变性的矛盾。

4.年轻化和高能化的矛盾。

 

二、网络主体的分类。

1.使用者。接受、传送、发布信息的个人和组织。如网民、设立站点和主页的个人、组织、公司。

2.服务者。提供网络接入和内容服务的机构。如ICP/ISP。

3.管理者。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相关部门。

4.建造者。网络硬件的建造、铺设,软件的生产开发机构。如各国政府、电信部门、计算机公司。

 

三、我国网络主体的道德建设。

首先向全国范围青少年展开。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四、所谓 “黑客伦理”

1.访问计算机应不受限制;

2.一切信息都应该是免费的;

3.怀疑权威;

4.以黑客技术水平来评判黑客,不是某些正式组织或其不恰当的标准;

5.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计算机上创造艺术和美。

6.计算机能使生活更美好。

黑客行为的伦理评价比人们一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复杂,也是网络文化矛盾、复杂、多元的具体体现。

 

 

 

 

 

    第十一章 网络传播的法律形态                                                                               

 

第一节 网络法律形态概述

一、网络法律的产生和立法

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调整人们在网络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成为现实的需要。通常表现为伦理的和法律的。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不可避免的产生。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涉及公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大量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现。如我国2000《计算机及网络法律法规》。

 

网络立法。立法,指国家机关依照其职权范围,通过一定程序制订(含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通常包括四个程序:法律草案的提出、讨论、通过、公布。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网络立法。

 

二、网络法律的特点。

1.渐进性。计算机、网络技术渗透力强、辐射面广;且仍处于高速发展中,发展前景难以预测,前瞻性的网络立法比较困难。需要尽可能全面体现和把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特点、规律的基础上,逐步推进。

2.复杂性。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的高科技,对人类社会影响全方位性。

3.兼容性。网络传播的全球化,使得各国政府既要考虑本国实际状况,也要考虑与国际管理相适应。

返回列表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