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 现场性时效性+深度报道
●广电新闻 概念。
通过某些特定电子技术(如无线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
●广播新闻的传播特点:(与广电的传播特征相区别 )
1.突破时空限制。
2.抗灾害能力强。最早由日本学者大场吉延提出。体现在战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情况下,广播以无线电波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体现出特有的渗透力和穿透力。
3.普及率高,受众广泛。接受随意,费用较低,对文化水平要求低。
4顺序接受,选择性差。弱点
5.转瞬即逝,难以深层理解。弱点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
1.信息损耗小、真实可信。
2.受众参与性强,形象生动。
3.浅显易懂。既是优点也是弱点。图形更是限制了人们的思维。
4.电视图像的多义性。
第一节 广电新闻的 现场性、时效性
●广电新闻的 现场性、时效性
现场性和时效性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密不可分。
1.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即现场同步直播。
2不完全意义上现场报道,即记者在现场出境或出同期声,与事件的发展不同步,但仍然有强烈的现场感。
●现场同步直播
是现场性和时效性的极致结合,实现了共时性 的传播方式,充分显示了广电新闻的传播优势,也是广电新闻性节目主导性的有力保证。
对于技术和传播观念要求很高。只有在社会民主程度、文明程度达到一定阶段才能达到。
我国广电新闻直播发展的可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
1.试验期20世纪80年代。1983上海全运会男子跳高;1984直播总理从美加返沪。
2.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1993广播直播年。1996直播中俄哈吉塔5国元首上海签订军事信任协议。1997香港回归、三峡截留,成为电视直播年。
始于建国初期。如新华广播电台的开国大典直播。此外由于中国电视发展初期技术设备的限制,不具备录像播出的条件,直播节目比例很大。
1986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全面采用主持人直播的板块式节目。1996《新闻联播》结束了18年录播的方式,正式直播。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深度报道和焦点现象
●深度报道
一、定义
诞生于20c40s,是一种全方位透视、全息组合、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报道方式。
要求把报道对象作为整体性、全程性的系统进行考察,对新闻背景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就新闻要素而言,着眼于是什么(what),更向为什么(why)、怎么样(how)的深度发展。
二、定性
1. 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的综合方式。
其表现形式经常是多种报道方式的组合与交融。如可运用连续报道、解释性报道、新闻评论等多种方式。不是体裁,如广电新闻性节目的体裁可分为 消息类、社教类、评论类等,都可以运用深度报道的形式。
2.是广电传播优势的新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电传播的弱项。
3.体现于 对事件本质的揭示,和信息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优势:可以通过画面、声音等不同传播符号的组合;对新闻背景的运用。
4深度报道同样要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
三、兴起原因
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要和受众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媒介科技水平进步和受众知识水平提高,受众不再满足简单的新闻的内容,更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展走向,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等。
●焦点现象
1.1980中央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性质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开播。1987上海《新闻透视》。1993央视《东方时空》;1994《焦点访谈》,1996《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从报道方式、制作手法、内部机制都进行了尝试。报道方式上以某一公众关注的具体事件或话题为主题,进行多侧面的跟踪调查与追究分析,注重将调查的过程展示给受众,使新闻报道带有人物情感、故事情节和悬念。)
2.《焦点访谈》的崛起,以及以后电视深度报道在全国广泛兴起的现象,被称作“焦点现象”。
焦点现象与新闻主导性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而深度报道的水平也被视作电视台新闻实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四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 影响力、主导性
●广电新闻的影响力 P85
一、广电节目中,新闻节目占主导地位,新闻信息传播是主功能。
1.准点滚动播出,体现新闻节目的权威、主导。
2.广电业务不断革新,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如精办品牌栏目,打造知名主持,采编播一体等。
二、影响力的体现。
1.信息传递。
2舆论导向。时效性、形象性、受众面广,易接收等特点。
3文化交流。
●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 P87
一、广电新闻传播具有的诸多优势,尤其是现场性、时效性,奠定了广电新闻节目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决定了广电新闻节目的主导性。(前文的归纳)
二、传播技术的发展,促进新闻性节目的主导地位。
1.技术进步推动广电新闻发展。有线、卫星。
2.技术进步推动观念革新。时效观。
3.广电媒体的新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技术融合、渗透。广电主导性延续为网上广电媒体的主导性。
第五章 谈话类节目
第一节 谈话类节目概述05名解、07、08、09简答
一、定义
源自西方Talk Show,港台翻译为脱口秀。
指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同时开放现场接受场外受众的参与。
在西方,著名的谈话节目往往成为广电节目的招牌。节目含有一批大牌节目主持人,多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收视(收听)率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如CNN《Larry King Show》。
二、在中国出现的社会背景、传播特性
在中国兴起。传播特性上,对我国传统的广电传播方式的重大突破。
1.热线电话的介入,把人际传播引入大众传播,双向互动。
2.主持人起到引导、控制、调节节目节奏和方向的作用,因而谈话节目在公众、媒体间建构了一座桥梁。
3.亲切、自然、随意等,对受众产生强大吸引力。
三、分类
1.新闻时政类。2社会生活类。3情感交流类。4专业话题类。
四、社会意义
1.形成新的传播模式。双向交流;充分发挥信息沟通、舆论引导等功能。
2.展示时代风貌。更直接、真切的反映社会生活,倾听百姓声音。
3有利国家安定、社会稳定。上通下达。
4关照社会文化现象。提升受众文化品位。
第二节 广播谈话类节目
一、特点
1.话题内容广泛。
2话题时效性、针对性较强。
3制作要求简单,嘉宾受众参与方便。
4现场控制,把关容易。
5仅有声音,吸引力不如电视。
二、构成要素(综合本节三、四、五、六部分)
1.话题。
话题的选择:1.时效性、针对性。 2引导性(导向要正确;层次要高)。 3接近性。
2.嘉宾。
对嘉宾的要求:1.公正性。2专业性。3权威性。
3.受众。
导播的作用1.协调主持人控制节目节奏。2对受众参与进行把关,电话编辑。
4.节目主持人。
主持的艺术:
1准备工作应深入精心。
2具有一定政策水平,有胆有识。
3掌握主持的技巧。如开场的构思,提问的艺术。
4节目控制力强。
5原则立场要平等公正。
第三节 电视谈话类节目
一、特点
1.针对性、时效性强。
2.表现手法多样,感染力强。声画。
4.图文并茂,有利于背景材料的提供。生动
3.现场感强烈。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话题的选择 (123是与广播的共性,456是电视的特性)
1.时效性、针对性。
2.引导性。注重正确的舆论引导、政策宣传。
3接近性。
4.普及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受众。
5.符合电视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平实。如CNN转播弹劾克林顿没有发挥电视声画并茂的特点。
6.提高谈话节目文化品位。
三、氛围的营造
指演播室里形成的一种适合谈话交流的心理状态。演播室不仅是一个语言场,也是一个心理场。氛围对谈话效果影响很大。
1.选择适当的话题切入点。
2拍摄前进行“演练”预热。
3穿插游戏的形式。
4穿插演播室外的访谈;或背景资料等录像片段;进行场外连线等互动。
5音乐、音响。背景音乐,间奏乐。
四、节目控制07简答
1.有张有弛,不冷场、不失控。主持人是掌握节目节奏的核心人物,对节目的节奏感要有充分的把握调度。
2.合理使用背景资料,与现场节目穿插播出。
3.并兼顾各方。照顾嘉宾、现场观众、热线参与观众等,使各方积极调动起来。
4.随机应变的对应各种局面,同时能够调节发言者的节奏。
5.适当总结。引导嘉宾说或自己总结,留有回味余地。
五、主持的艺术
与广播最大不同是要出境。
1.平民化的形象定位。 2由 倾诉者变为 倾听者。 3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