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广播电视概论五

发布时间:2016-06-24 16:06 分类:初试经验

第六章  体育类节目                                                                                                                               

 

第一节 我国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回顾

●类型

1体育动态新闻。

2体育类深度报道或体育专题节目。多板块式结构,主持人串联。

3体育赛事节目。现场直播、重播

4其他。如全民健身节目,运动知识讲座,大赛后庆功会等相关节目。

 

●发展原因

1.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对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体育作为强身健体、充满竞技、趣味的活动受到欢迎。

2.中国体育水平的提高和快速发展,为广电体育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素材,也刺激了更多人对体育的兴趣。

3新闻业的迅速发展,为广电体育类节目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 体育类节目的兴盛、新特点     

一、播出时间的增加。

1播出时间;

2播出节目数量。尤其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现场直播和集中系列报道。

3增加转播频率频道。(美国娱乐与体育网ESPN;香港卫视体育台Star Sports;央视五套)

 

二、体育类节目的繁荣、多样化。(宏观)

  1.体育类节目的时效性明显增强。

  2.节目报道面拓宽,信息量增加。

  3.加强了体育赛事的现场直播,与 国际规范化的现场直播 接轨。

  4.各地涌现出一批较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广电体育栏目。

 

三、节目内容的社会化、立体化、全方位、深刻化。(微观)

●形成边缘性体育新闻

体育类节目传统体育新闻局限,与经济、科技、文艺等其他领域内容相结合,围绕报道内容的深度、背景、解释等方面来展开,形成边缘性体育新闻。

特点:

①交叉性。注重挖掘体育新闻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在联系和交互作用。

②深刻性。从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去理解体育新闻的现实意义。(黑哨、假球、兴奋剂)

③综合性和前瞻性。除了报道体育赛事本身,还注重报道相关背景资料,发展趋势的展望。

④知识性和趣味性。

 

四、体育节目的主持人的转变 P127

1.由解说型到评论型转变。向受众提供更多的战术分析、背景资料、比赛知识,进行评论、预测,使受众对比赛有更深的了解。

2由单一主持人变为两名、多名。

3由播音员转变为专家。邀请专家、学者、教练等。

4受众参与主持。

在邀请专业播音员外的人士参与时需注意:需考虑其普通话程度,语言表达能力。需默契配合,不能各说各话、针锋相对。仍以专职主持为主,不过分依赖嘉宾,但也不能把嘉宾当陪衬。

 

五、节目的服务性和产业性。

西方发达国家媒介介入体育产业的两种方式:

1.购买大型综合体育比赛的电视转播权。为比赛提供经济保障,为媒介创造高额商业利润。

2.直接投资体育产业。直接投资体育项目、赛事、实体(如俱乐部、场馆建设、相关产品等体育实体)。

 

我国体育节目的市场化的转变:

1.媒介参与体育赛事,投资组织体育比赛。如cctv杯乒乓、围棋等。

2.媒体投资体育机构或实体。如cctv入股辽宁足球俱乐部;上海有线电视台、东方明珠有限公司等联合投资上海浦东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

3.媒介开设体育产品、设施介绍栏目;比赛承办地的风景地理名牌宣传。如cctv《体育商城》。

 

 

第三、四节 体育类节目的作用、影响

●在广电业中的地位、作用

1.增强广电节目的时效观念。

2发挥电视广播直观性特点,强化直观生动的传播效果。

3体育事业的产业化,促使广电扩大报道面、加强深度。

4调节广电的节目组合。体育节目兼有新闻、教育、娱乐等功能;与广告更合理搭配。

5促进广电媒介相互合作,提高业务。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迅速沟通情况,提供丰富信息。(信息)

2增强精神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引导)

3获取知识,转变观念,提高全民素质。(教育)

4满足受众的欣赏要求,发挥娱乐功能。(娱乐)

5推动体育产业化,为经济建设服务。

6促进中外的全方位交流。

 

 

 

第七章 广播文艺类节目                                                                                                                                


第一节 广播的听觉元素——声音的多种特性

●声音的物理性质

声音本质上是一种波动,即声源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可以用波长、频率f、波速三个主要因素加以描述。人耳能感到的范围16-20k Hz。

 

●声音的立体感

声音的感知分为 音色、音调、响度、方位感、空间感(通过强弱变化,反射声、延时声、混响声,判定声音产生空间的纵深程度)。要包含以上信息,单声道广播的点声源很难胜任,而立体声的群声源可以还原声音丰富的临场感和真实感。

 

●声音的心理性

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作用于听者会产生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具有心理性。

听众听广播的基本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想象、思维(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由于不同的经历、审美观、价值观、心理敏感程度的不同,会对声音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

广播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通过自然音响和主观音响的不同处理,使声音更具有心理性的特征。

 

第二节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性质、功能

一、特点:

1.同整个广播传播的宗旨、性质相一致。

2文艺性、思想性、社会性的统一。

3具有艺术美感。注意形式上符合文艺性的基本美学特征,不要说教,泛政治化。

4可实现生动的艺术创造。

5传播迅速,稍纵即逝。

6覆盖面广,接收方便。

二、社会功能

1.舆论导向,道德规范功能。

2文化及审美功能。

3传播知识及信息。

4娱乐消遣。

5心理认同和移情功能。

三、性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第三节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创办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文艺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起步、发展时期1949-1965。

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播出了大量优秀广播文艺类节目。但也受到了左、右的影响。

1.广播文艺类节目的来源逐渐丰富,节目库存量增加。

2贯彻百花齐放文艺方针,题材逐渐丰富。

3文艺类节目的结构、布局比较合理,各类型中外文艺作品比例比较恰当。

4文艺广播工作者逐步掌握了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节目增多,艺术性增强。

5广播电台技术力量提高,提升了文艺节目的制作保存质量。

 

二、挫折、停滞时期  1966-1976。  制度被否定,大批优秀作品遭到禁锢,工作者被迫害。

 

三、复苏、振兴时期1977-80s中期。 

文革结束得到复苏。但由于左的思潮没有得到清楚,仍受到一定束缚。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真正再度振兴。品种、内容、题材、体裁、制作水平等有了较大发展。

 

四、全面繁荣时期  80s中后期至今。

1.广播文艺类节目播出量空前增加。

2题材、内容日益丰富。

3日益重视本身的客观规律,文艺性、娱乐性、休闲性增强。

4节目的结构、布局多样化,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广播文艺类节目。

5参与性逐渐增强,形成新型互动模式。

6广播电台的技术力量、制作水平不断提高。节目表现出高科技、数码化的特色。

7社会参与制作广播文艺类节目,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8一些传统的广播文艺节目形式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有较大程度滑坡。

 

第四节 分类

按内容:音乐广播、戏曲、曲艺、文学、综艺、游戏、电影、话剧、广播剧、广播小品;

按功能:欣赏型;信息性;评介型;知识型;服务型;

按制作方式:直播型;录音实况型;编排型;剪辑型;合成型;创作型;受众参与型;

 

●音乐文艺节目

音乐完全依靠听觉来欣赏艺术,符合广播传播特点,在文艺广播中占重要地位。

可分为:1.欣赏性节目;2报道性节目;3知识性节目;4配合性音乐专题节目。

 

●戏曲节目

戏曲是结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表演等各种因素,以完整严格的程式组合取来的综合艺术形式。戏曲广播是我国独有的文艺广播形式。但对年轻听众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改进:

1.加强对戏曲节目的鉴别和吸收,增加吸引力;

2格局听众欣赏习惯,合理安排剧种分布;

3注意创造和戏曲相适应的广播形式。

4开办相关知识性节目。

总之,要积极采集、保存戏曲遗产、播出优秀剧目;普及吸取知识;推动戏曲推陈出新。

 

●曲艺节目

曲艺是从我国民间产生,又在民间流传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种类丰富(全国超过340种)。主要手段是说和唱,适合广播播出。

 

●文学广播节目

广义:包括各种文学作品的朗诵、评介、有关录音报道、广播剧、电影、话剧录音等具有文学性质或以文学作品为创作蓝本的文艺节目的统称。

狭义:专职各类文学作品的朗诵、介绍、评论以及有关文学活动的录音报道节目。(本书狭义)

 

●电影、话剧录音剪辑

是文艺广播表现手法最丰富、一书综合程度最高的一种节目样式。

广播剧是为了电台播出而专门创作、录制的文艺节目。

电影、话剧录音剪辑通过对电影、话剧的声音素材的再创作,通过重新剪辑、编排、加入解说,转为与原来不同的艺术样式。

 

第五节 广播剧

一、概念、特点:

指通广播电台播送的戏剧作品。运用对白、独白、唱词等手法,以及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以加强气氛,穿插必要的解说词,以帮助听众了解剧中的情景和人物。

广播剧是随着广播的兴起而出现的新剧种。

特点:

1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样式,主要运用语言、音乐、音响效果的组合,引发听众的想象;开放性

2.生产周期较短,制作成本比较低廉,具有反映现实生活较快,贴近群众生活的特点;

3覆盖面广,接收方便,不受舞台场地的限制;关注程度要求相对较低。

4对听众的文化程度,有利于普及。

 

二、要素:

1语言。分叙述性语言;表现性语言(也可分为解说和台词)。

由于视觉形象的趋势,广播剧并不适合做过于细节的视觉性描写,而更适合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描摹刻画。即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是广播剧的重要表现手法。

同时解说是整个剧作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2音乐。如主题曲、插曲、伴奏等。分写实性和写意性。对剧情、气氛、情感等进行表现、烘托。

3音响效果。写实性:对环境、空间、时间的营造;写意:对情绪、氛围、心理的营造。

 

三、广播剧的创办、现状发展

1.诞生于英国1924BBC《Danger》,描写煤矿塌方。

1933中国《恐怖的回忆》描写一.二八上海大轰炸。建国后真正发展。《皇帝的新装》《红岩》《杜十娘》。文革停滞。1978恢复、发展。80s《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题材更广泛,风格更丰富,深度增加,结构方式进行探索,理论研究有所发展。

90s失去广泛影响力。

2.陷入低谷。受众减少,经费少,创作手法鲜有突破。

 

“火星人入侵地球”。1938年万圣节美国导演威尔斯(Orson Welles),根据小说《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改编成广播剧,讲述了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故事。播出期间提醒听众只是虚拟的故事,但广播剧描写逼真、情节细腻,音响效果极佳,仍引起了社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