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广播电视概论八

发布时间:2016-06-24 16:06 分类:初试经验

第十二章 卫星电视广播                                                                                                                               


第一节 卫星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一、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相对静止,三颗即可覆盖全球。

二、通信卫星与电视广播卫星。最初利用通信卫星转发广电信号;后为专门传输电视信号的电视广播卫星。

三、卫星电视广播系统的组成。节目源;上行发射站;卫星;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

四、卫星电视的波段、频道的划分。

 

第二节 我国卫星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

一、我国卫星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

1970发射首颗实验卫星东方红一号。84年东方红2号发射通信卫星,进行电话、电报、广播、彩色电视传输实验。此后逐步进入实际应用、发展。

二、我国利用卫星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

1.先从租用、购买国际电信卫星组织的卫星转频器开始。

2.1987始利用自制发射的通信卫星进行传输,以租、购国外的为补充。

3.1990年起,主要使用自制发射的大型通信卫星。

 

第三节 我国卫星电视广播的管理

一、我国卫星电视广播对外输出

1央视四套覆盖几乎全球。

2省级电视台超出国界。

3我国广电机构直接或间接与境外广电机构联办卫星电视节目。如央视和全国多家省市电视台与美国3C集团合办“美洲东方卫星电视”,已进入LA、WD地区有线电视网。凤凰卫视等。

二、对境外卫星电视广播节目的管理

我国天空不向境外卫视开放。采用交换、购买等方式引入节目。

 

第四节 全球卫星电视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卫星广播技术自20c70s发展起来。1979加拿大成为第一个通过卫星直接接收电视的国家。

全球卫星电视兴起于80s,节目播放明确以国外观众为目标。1980美国特纳广播公司建立CNN为标志。

一、全球卫星电视是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

二、全球卫星电视发展的现状。

1.由国家机构主持,属于官方、半官方性质。

2新闻与娱乐并重。

3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

4市场重心不断转移。

三、全球卫星电视的影响

1.全球卫星电视与 受众。

2全球卫星与 对象地区。

3全球卫星电视与 国际传播秩序。

 

 

第十三 广播电视事业的经营管理                                                                                                                                

 

 第一节 社会框架中的 广电经营管理  

●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的含义

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指运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内部协调,使广电组织的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社会结构中的广播电视事业

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1959提出《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总系统下的子系统,整个大众传播系统与受众的互动关系,都置于社会总系统(即社会)的框架之中。

可见,广电管理不仅指内部管理,同时应该涵盖社会、经济、技术、伦理、政治、法律等宏观层面的管理。

 

●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   三种模式

1.商业广播电视(私营所有制)。

本身是企业实体,以盈利为目的。如日本电视公司NTV;东京广播公司TBS;全国朝日广播公司ANB;富士电视台Fuji TV;香港电视广播公司TVB;亚视ATV;卫星电视Star TV。

2.公营广播电视(公营所有制)。经费一般来自各界的捐款。如BBC;NHK;德国ARD

3.国营广播电视(国营所有制)。由政府控制  VOA;我国。

 

第二节 广电事业的领导模式、管理职能

一、“条块结合”的双重领导模式

管理主体由党委、政府双重领导,政府领导为主,即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存在问题。

 

二、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中国特色的广电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广电事业实行宣传工作、事业建设、行业管理的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体制。

是中国特色的广电管理体制。

 

三、对我国广电经营管理的认识----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   P288

1.广电的属性和功能是双重的。广电具有阶级属性,政治宣传功能;因此要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同时广电具有产业属性,经济功能;因此经营管理也要符合经济规律。

2.对广电双重属性、功能的正确认识,对广电发展,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决定意义。广电深层体制改革,目标在于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将广电的事业型和产业性特点想结合,充分实现其政治功能、社会和经济功能的新兴广电体制。

 

第三节 广电事业的行政管理体系 

一、广电行政部分的法定行政职能。

1997《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是我国层级最高的广电管理法规。主要规定了广电行政部门的行政职权和责任。

1.广电台的设立审批;

2.广电传输网的归划、建立、管理;

3.节目的制作、播放、交易等活动的管理;

4.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的管理;

5.广播电视设施的保护活动。

二、广电行政部分的体系结构  P290图

 

第四、五节 我国广电经营管理体制的问题、改革

●广电经营管理体制的问题

1.存在对喉舌属性和产业属性把握不平衡;偏颇于一者。

2传统的计划经营管理模式遗存,不适应市场化竞争。

3竞争机制尚未形成。

 

●广电经营管理思想观念的转变

1.认识到广电节目商品属性,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2.从依靠行政命令的保护性垄断经营,转向以节目质量取胜的市场竞争。

3.从依赖政府的行政拨款,转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

4.实现广电以专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模式。

5.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广电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1.加强新闻节目,强化喉舌功能,树立舆论导向;

2.改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3.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4.遵循广播电视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管理模式。注重媒介经营活动;向外学习。

5建立以人才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以企业经营方式运作;实行动态管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第六节 广电的广告经营  P304(参考中国新闻理论体系)

一、广电的经营收入

1.政府财政拨款。

2.广告收入。最主要来源。

3.节目本身收入。

4.有线、加密频道收入。

5.广电台其他产业的收入。

二、广电的广告经营的重要意义

三、媒介的多元化、跨行业经营。


第七节 内部管理机制的新尝试—电视栏目制片人制

●电视栏目制片人制  P307

一、现状。

1.内涵

是符合电视规律、适应新生产关系运作、有中国特色的电视产业的目标管理机制。

使电视新闻节目的管理从传统的纯宣传管理型,向市场经济的重传播效益型发展;同时也与我国的经济、

政治体制相适应,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检查。

2.特点,制片人多来自领导岗位。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占优势,有一定电视业务水平。

3.职权,核心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对经营方面、节目制作方面均负责。

4.模式。如央视《东》《焦》:有总、子制片人;承包制;用人、选题、经费有实权。

 

二、问题

1.制片人制的委托机制不健全。

台领导下达总体规划,经济分成,保留对制片人任免权;重点节目终审权。但现在放不开。  

2制片人考核、监督、奖惩不健全。没有建立规范。

 

三、发展趋势

·最早产生50s美国。1985我国出现制片管理。1993《东方时空》首次使用制片人概念。

目前我国只是制片人制的过度,即内部承包制。

·真正制片人,应该是独立制作公司的负责人,自立门户;自行主张;自产自销;自负盈亏。

1.扩大制作经费的自立程度。

2减少制片人对电视台的依附,加强人财物的独立性、自由度。

3条件成熟后制片人可以完全独立,与电视台形成买卖关系。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