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知多少:带你详细了解法硕

发布时间:2016-01-19 11:01 分类:法硕考研

什么是法律硕士(简称JM)?法律硕士具体有哪些专业方向?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的区别是什么,卓越将为准备备战2013年法硕研究生的学子们揭开法硕的神秘面纱。 
   
  法律硕士要细分专业方向,主要分为: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法律监督部门、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及企事业管理部门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如律师、法官、检察官和企业法律顾问等。 
   
  法律硕士的研究生教育始创于1995年,1996年该专业首次招生,2000年起,该专业施行联考并限招非法律专业考生。2009年,随着国家对专业硕士学位的扩招,法律硕士又进行了相应调整,分为法律硕士(法学)和法律硕士(非法学)。 
   
  1.法律硕士(法学)与法律硕士(非法学) 
  从本质上讲,二者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法律人才;具体来讲,二者在招生对象、命题方式方面存在差别。前者招收本科为法学专业的考生,后者实质上是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向法学科班生解禁,进一步扩大应用性专业学位的培养规模。在命题方式方面,二者的公共课均为国家统一考试,专业课各自有联考,且联考科目都为基础课和综合课,但是考试题型、出题思路会有所差别。前者由于报考者为法学科班毕业生,都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题型更加灵活,主观分析类题目更多;后者仍然会考查考生对一些法条的辨析、理解,注重对基本法律知识、法条的理解、掌握,同时适当地进行拓展。 
   
  2.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 
  法学硕士(Master of Laws),是法学专业学位教育中位于法学学士和法学博士之间的一个层次,供本科阶段为法学专业的考生报考。而法律硕士更加倾向于应用性,尤其是2009年专业学位扩招出现法律硕士(法学)后,使得许多过去只能走研究方向的考生有机会进入法律硕士专业,法律硕士的应用性定位更加明显。与此相对,法学硕士的学术性定位也更加明晰,未来将会成为为法律学术研究输送人才的重要方式。这两者是最容易让人们混淆的,它们的区别在于: 
   
  (1)培养目标不同。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面向法律实务部门中级以上专业和管理岗位的专门人才,法学硕士则属于普通硕士,它更加偏向于对法律理论、原理等细分领域的具体研究,倾向于培养法学领域的科研、学术人才。 
   
  (2)命题方式不同。 
  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考研公共课都参加全国统考,但专业课法律硕士是全国联考,法学硕士是由招生高校各自单独命题。法律硕士专业课考试为全国联考科目,有统一指南,已形成规范的复习教材。相比之下,法学硕士的命题方式各校不同,出题形式因校而异。 
   
  (3)报考难度不同。 
  法律硕士(非法学)考生在考研之前都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班教育,大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考生可以通过参加辅导班在短时间内提升竞争能力,而且随着近年来各高校相应地进行扩招,法律硕士(非法学)整体入学难度不高,即使是名校的法硕录取率也出现提升。法律硕士(法学)2009年首次招生基本是作为对法学硕士的调剂,2010年联考指南公布,全国各大高校录取率相对较高,分数线比非法学法硕略低一些。而法学硕士考生大多数为法律专业考生,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竞争压力相对较大,名校考取比例高达1/20-50。 
   
  (4)培养方式不同。 
  由于法律硕士定位为宽口径的专业硕士教育,因此法律硕士不分专业。学生入学后主要是学习现行的法律法规,注重实践和应用,一段时间后才分配导师,每个导师带的学生相对较多。对于非法律科班的学生,如果从一开始学习法律就选定一个较细专业方向,并无益于自身的发展,这就需要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不仅注重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努力发挥本科专业的优势,寻找专业间的连接点。而法学硕士入学时会配有固定导师,专业划分较细,研究领域一般只有一个方向,研究向深度发展,更加注重对一些法律概念、原理的研究和推理。 
   
  3.在职法硕与法律硕士 
  在职的法律硕士,主要招生对象是社会从业人员,该专业更加注重对从业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补充,其招生的主要对象为法律专业或非法律专业的在职法律工作者、兴趣爱好者等。学习方式为非脱产学习(即半工半读)。在考试方式上,在职法硕与法律硕士也是不同的,前者相对后者更灵活、简单,偏重于实际应用。其次,在职法硕的毕业文凭也与法律硕士不同。采取在职不脱产方式学习的考生,毕业时只获硕士学位证书,这就是俗称的单证硕士。而法律硕士公共课(政治、外语)考试是全国统考,专业基础课和综合课是全国联考,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双证。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