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2006年《管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卓越考研特整理南京河海大学考研真题,为广大考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一、 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1、 答:所谓管理转型,是指管理组织、管理主客体、管理行为以及人们对待管理的总态度、思维方式和
一般价值观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详解:这题在04年就考过了,何教授再一次的考,一方面,是书名就叫做《转型》,另一方面,管理转型促使何老师写了《转型时代的管理学导论》,基于这个认识,相信大家对这个概念应该加倍重视了吧。)
2、 答:泰罗的管理技术定义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干。(详解:
这个概念原文中最后表述是“去干”,但何老师上课时强调要改成“干”,把“去”划掉,说实话,我也不是太明白这一个字的差别,但我这里要说明,如果按我这样答题,何老师会对你印象不错哦,他喜欢别人用他的观点答。)
3、 答:法约尔的企业六项活动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管理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
(详解:这个概念有点偏,但还是应该掌握的,见书P72,图2-3给出了法约尔的管理体系框架,管理活动只是属于企业活动中的一块,这个概念使我们跳出了管理的局限,开始审视整个企业的活动。) 4、 答:韦伯理性五要素:分工、组织的等级结构、常规化趋向、官员的形式主义非人格化和作为组织目
标有效运行。(详解:这个题08年名词解释又考到了,为什么这个简单的概念会被反复提出来考察呢?我们要注意,韦伯在《转型》这本书中,不仅出现在了韦伯的“官僚制”这一节,还出现在了书中P54资本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精神这一节,可以说,韦伯所表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就相当于中国社会的宗法制度一样,是管理的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理解韦伯理性,就成为了解西方社会关系的基础。) 5、 答:孔茨的管理五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详解:这个概念上一年已经考过了,06
年又连续的考,呵呵,我想在这个概念上我不想多说什么了,这也体现了河海专业课考试精神——送分。)
6、 答:管理科学学派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把有限的资源最优地分配、运用来实现既定的目标。(详解:
管理科学学派也就这几个考察点,内容都集中在P99第三段,呵呵,这个学派是秉承泰罗的“将科学的态度应用于管理之中”。)
7、 答: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念界定:我们把主要服务与中国古代血缘宗法组织的社会组织需要、由宗法
观念演生而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治国之道”称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详解:这个概念是这样界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这种思想为宗主统治族群服务,是统治阶级管理下层平民的一种工具,其中所说的治国之道就是这种工具。此题详尽的表述还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请见书P210。)
8、 答:所谓无为而治,乃指治理国家时应依循社会发展规律而顺其自然的作为。治国主体既不对人民强
加妄为,做到减少外部控制而使民自作自息、自生自灭,又要尽力消除引起有为的社会条件,使民无知无欲而不能为或不敢为,两者互为补充构成道家无为而治。(详解:这个概念是道家的精华所在,也是道家阴柔的体现,他们提出的无为,是使民无为,是一种愚民之策,百姓什么都不懂,当然就没有人能够推翻君王的统治了。可叹中国民智为何如此难以开发啊,就是从古至今统治者所奉行的愚民之策。君主只让百姓学习根本于社会进步无用的八股,而杜绝技术、技巧研究,视之为“诡道”,从思想上束缚了民众,是一种最残酷、最高级的思想囚禁。)
二、阅读理解。
答:文章的观点可整理如下:
(1)人是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富有潜力的资源。 (2)必须对人进行管理,挖掘出人的潜力。 (3)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
(详解:这题的主要观点很清晰,文中已经给出了,进行摘抄就行了。)
鲁克认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他指出:人力资源是最未有效利用的资源,同时也是最有希望提高经济效益的资源。因此,企业能否运作,归根结底取决于它促使人们尽职尽力完成工作的能力。(详解:用书中原话进行回答,是解答更加标准。)
想促使人们尽职尽力为企业出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重视人力资源。认识到,未来的企业竞争将会是人才、知识的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会是企
业所掌握的知识和人才。
(2) 人力资源被德鲁克提升到最重要的资源的地位,而且指出人力资源是最未有效利用的资源,所以要
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不仅仅是对人进行管理),挖掘人的潜力。使员工的能力充分发挥来为企业出力,管理人员的首要工作就是如何让员工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把几乎所有能力都用到企业的发展上。
(3) 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德鲁克还提出要使工作适应于人,人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任务和职责,
而是从事一项有乐趣的事,一项和自己的性格、能力、特点相符合的事,这样员工才能把热情投入到事业中去。企业还要创造条件让员工能够完成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使员工在企业中感到有所成就。 (详解:这题是考到了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在《转型》书中,对德鲁克的理论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何似龙老师对德鲁克的理论是极其欣赏的,所以大家在复习德鲁克的理论时,要重点掌握:1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2德鲁克认为管理的三项职能。)
二、 透视。
1、 答:在春都帝国倒塌的过程中,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错误有:
(1) 春都的主营是做火腿肠的,在销售额下降的时候,为了寻找新的企业发展方向,未经可行性研究就
同时投资8个项目,造成公司大量举债的局面。春都不寻求主营业务的技术突破而开始涉足自己并不熟悉的食品产品的生产,这首先就有很大的风险,而且还同时上马8个项目,对风险的漠视是管理者投资盲目的表现。(详解: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管理简直惨不忍睹,这些企业能发家完全是因为赶上了好时代,风险管理的落后简直到了不能忍受的程度。)
(2) 大量基础设施的建造和设备的采购进一步抽空春都的资产,这时管理者还未觉醒,盲目的投资和仓
促的决策导致投入的资金血本无归。(详解:有了上面的愚蠢,这一条就不难理解了,现在看到这些案例,就有不忍再看下去的感觉,一家企业创业是多么艰难,但倒闭却是如此迅速。)
(3) 就算在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的时候,政府还把许多资不抵债的企业硬分配给春都,管理者也来而不拒,
使债台高筑,最终导致春都的陨落。(详解:为什么叫做宏观调控呢?就是因为企业有其自身的发展战略,是不能由国家进行干预的,国家只能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在企业这种微观层面上,是绝对不能硬派任务,乱点“鸳鸯谱”。)
2、 答:如果我是集团最高领导,当政府在企业收购时干预决策,我是坚决反对的。
(1)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并不知道春都的具体情况,春都的销售额不断下降,资金匮乏的时候,
政府还强加干预春都并购其他资不抵债的企业,最后只能是把春都也拖垮。
(2) 春都应把自己的主营火腿肠的业务做强,引进先进的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而不应将自己的主营
业务放置不顾,来接受政府的拉郎配,同时上马那么多自己并不熟悉的项目。
(3) 作为企业应该自主决策,政府只能是起到宏观调控经济的作用,对具体企业的干预是计划时代的遗
留,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决策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找到客户的需要和诉求点。在决策前要做好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仓促决定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
(详解:要完美地解答这题,建议大家看看郎咸平的《整合》这本书,网上有电子书下,其实这题就两个矛盾点:一是企业应该“做专”还是“做大”,二是政府是否应该插手企业的管理。关于第一个问题,就本题来说,“做专”似乎应该更好,在郎咸平的《整合》中也是强调企业应该将精力放在企业本身的整合上来,提高企业效率。但在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做大”而成功的企业例子,华润集团做的就不错。这是因为“做大”能够有效对冲风险,一个行业亏损,可以通过另一个行业的盈利来进行弥补,这样,但究竟应该进入哪些行业,是要经过严格的市场调查和研究来决定的。而并不是如春都一般的愚蠢决策。)
三、 综述题。
、答:西蒙把决策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阶段: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探查环境,寻求要求决策的条件,即“情报活动”。
二阶段: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即“设计活动”。
三阶段: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条特别的行动方案,即“抉择活动”。
四阶段: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对抉择出的方案进行检验、修正和评价,即“审查活动”。
管理就是决策”的真正涵义就是: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决策贯穿于管理的整个过程。举例如企业制定计划是决策,组织结构的设计是决策,组织中的干部配备是决策,实施管理控制的时候采取措施来纠正偏差也是决策。
详解:此题书上就有原文啊,像这种送分题,是一定要拿到满分的。详见课本P110。)
2、答:所谓内仁外礼,是指通过出自人们内心“仁”的道德修养和来自外部社会“礼”的强制来规范、协调人们的行为,以达成社会的有序、稳定和统一。
书把社会组织过程中人们行为得到协调的原因来自外界,即由他人控制而达到行为协调者,称为“他组织”;反之,人们若因具有共同理性信念、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导致心理默契而自觉协调个体行为者,便称为“自组织”。
使用这两个概念就可以看出,“内仁外礼”是一种具有“自组织”和“他组织”谐协功能的这话组织化方式:
首先,儒家不仅把人解释为“爱人”,规定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受仁,而且把人作为个体处理人与人关系和为政治国的最高准则。所以,先秦儒家的“内仁”在强调发挥个人主观精神、强调道德修养重要性的前提下,仁所包含的诸多心理因素、情感原则和道德精神均成为人们内心体验和实践的道德范畴,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这是“内仁”的社会“自组织”作业。
其次,在夏、商开始,礼与刑共同构成了法。到西周经周公旦制作“周礼”后,礼不仅变成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遵循的准则,也已成为安定国家社稷、抚恤人们大众、利在千秋万代的根本大法。“礼”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一切层面,其作为一种法律的一种形式而具有强制性权利并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因此礼作为外在的制定和规范,产生了制约人们行为的力量,并获得了“他组织”的功能。
最后,考察仁礼的一体化,即“内仁”和“外礼”的整合关系。一方面,仁是礼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只有“克己复礼”才算是仁,才能实现仁。于是,仁礼一体,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仁是内心自觉,礼是外在控制,它们互为因果、相伴相生,产生了“内仁”“外礼”之整合关系,形成“自组织-他组织”谐协特征。
(详解:这题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内仁外礼”概念的扩展,为什么说这个概念是具有“自组织-他组织”谐协特征,书上也是有明确说明的,但需要自己稍微概括下,我已经帮大家概括好了,你们只要好好理解背诵就行了。前面说过了,这个观点是何教授的得意观点,所以大家要好好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