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南大金融专硕经验贴

发布时间:2016-07-01 15:07 分类:复试经验

考研,尤其是考南大,你需要避免几个错觉。错觉一:我只需要三个月就可以准备充足了。现在网上有一些帖子,说自己只花了三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参加考研了,也许是有那么一类学神可以做到,但估计不是你我,普通人呢就老老实实的从暑假开始准备吧,因为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到考研之前都会觉得没有准备充足。错觉二:我暑假回家也可以复习。暑假看到别人都回家了,自己也想回家,就骗自己说回家也能复习,结果呢,回家了就是看电视,打游戏,吃零食,根本没法复习,白浪费两个月的时间。错觉三:考研的题目是和往年一样的。尤其是专业课和数学,有些人做了几套往年真题就妄下结论,认为考研的题目都是千篇一律的。我只能说,有几年会是类似的,但不保证当年的考试会是类似的。下面抛砖引玉,说下我的经验,只供参考。

1.英语

6月中旬-8月还是在背单词。上一个阶段应该第二遍还没背完,所以这一阶段应该是单词的第二、三阶段。背的方法和以上大同小异,不记得的单词的标记要和第一阶段区分开来。
   8月初,我开始做历年真题。推荐张剑的黄皮书,从94年开始做的。每天只做一篇阅读。第一遍按照正常的做阅读题的方法做(我习惯在文中划出答案依据),做完后对答案,要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第二遍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单词,抄写在笔记本上,做好中文注释。黄皮书上有单词、短语的解释,不认识的短语也要抄出来。第三遍再看文章要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句子分析。这个可以对照黄皮书上的模式,分析句子结构,并翻译。这个过程很费时间,但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有时候答案就在一个长难句中,分析不清句子是很难得出答案的。而且这个对之后的翻译题型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第四遍,我把文章读了10遍,并背诵了长难句。这个主要是找语感了。但是这个没有坚持到最后,后期复习任务越来越繁重,我就放弃这个习惯了。从94年开始一直做到10年的真题。做完之后因为怕时间不够,所以第二遍我是从04年开始做的。这一边就是一天做2篇阅读了,做完之后复习一下这两篇阅读的单词。同时我也开始了翻译的训练,方法差不多。里面的单词包括熟词僻意一定要搞懂,经常考同样的。但是翻译真的很难,即使你的答案和答案完全对不上也不要灰心啊。我开始准备新题型已经比较晚了(具体时间我忘了……)大概是做第二遍真题时做到开始出现新题型的年份时才开始做新题型。关于新题型我买了新东方的一本书(叫什么我忘了,封面是绿白相间的),可以按照里面的方法找关联词啊什么的。我建议还是早点准备的好,因为我是复习后期开始的,时间不够用,做新题型也做的很糟糕。
   大概11月的时候开始准备作文。一开始是分析真题里的作文,除了黄皮书外我还买了新东方的一本(和上面新题型一个系列),看看一个主题的不同写法。在笔记本上记下书里用的而你不会用的单词以及精彩的句子,然后就是背诵了,我只背了黄皮书的。先准备的大作文。背完之后我就开始将话题分类,基础是真题的话题以及作文书上提供的我觉得可能会考的。大概是分为“美德”、“文化”、“环境”、“网络”、“亲情”等等。每个话题写一篇(有些话题里可能一篇很难涵盖,可以再细分,比如美德里我又特别写了诚信,环境里我又写了节约等),第一段的内容每一篇都可以用相同的句式,结尾也是差不多的,这样就可以减轻负担了,自己写的范文一定要背的很熟啊。完形填空是最后准备的,也是要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单词的。这个没必要做别的训练了。

2.政治:

    9月中下旬开始准备。一开始看的是红皮书。密密麻麻的都是字,看的时候是比较枯燥的。马基的内容看的比较慢,后面的章节看的还是很快的。建议早点开始,尤其是哲学的部分,早点弄懂,后期就不用浪费时间了。

上个任务结束之后下载的竹子兄的选择预测题,的确预测的很好,如果复习的早的话建议背,但是我准备的太晚了已经来不及背了,所以只能看熟了。这个是睡前在床上完成的。这个阶段把我还把真题的选择题部分也做了(肖有一本这方面的书)。后期是做了肖秀荣的8套题、4套题。只做大题。一定要全部搞懂。我做了三四遍,每套题都应该知道答案,后面解析有一些引申也要记得。
我还买了肖的时事小册子和背诵考点,但实在来不及背了,时事基本没看,背诵的也只看了一点。时事我看了肖给的一些资料,里面有一些汇总的,不多,抽点零碎的时间就能背完了。选择建议早点准备,推荐关注竹子兄微博:考研政治竹子兄。选择预测题都在他微博里,可以去下载,今年选择题压中了不少。另外,只背4套题的大题,要背的很熟很熟。任的我有背一点,没认真背,基本上就是了解了一下核心思想,真的考到就掰吧……此外还有同学有报政治班的,他们给的资料我也大概背了一点,同样没认真背。

3.专业课复习 

教材: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鸿业(这是国内主流经济学教材)

《国际金融》姜波克

《货币银行学》米什金

《公司理财》罗斯,这些参考书只供参考,可以增加其他的参考书。

历年数据:2015年商院208人报名录取26,其中6推免,也就是统考生录取20人。2016年报名录取人数还没出来,估计和2015年差别不大,录取率百分之十。专业课考20道选择,5个 简答,6个论述,3个计算题。题量还是挺大的,考试的时候把握好时间。要充分重视其他学校历年真题的作用,比如2015年简答题考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国际储备的作用,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在别的财经学校历年真题里都考过。我是买的《15所财经名校431历年真题》还赠了南大金融专硕复试真题,做了2遍,提分效果非常明显,专业课没想到能考120多,推荐《15所财经名校431历年真题》的微信: wyjz518。另外,利率期限结构、有效市场假说,货币需求理论、等等都是重点。建议先把历年真题弄来看一下,了解大体都考什么内容、题型什么的,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去看教材做题的时候就有的放矢了。金融时事也要多关注,多看中国金融时报,经济观察报等,比如2012年就考到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4.数学
   很重要,这是拉开分差的关键科目,真的是相当相当的关键。数学我考的不好,主要是我平时计算量以及计算速度没跟上。在备考过程中千万不要太浮躁,还是要认真看至少两遍《数学复习全书》,这个真的很有用的。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数学全书好乱好杂,也好难。但是历届的学长学姐都建议全书宅少看两遍以上,要达到每种题型都会做。我感觉数学的《660题》还是应该做一下的上边全是选择和填空,这可以很大的提高你的小题速度,既提高了选择填空的准确率,又可以为后边的大题争取更多的时间。2016年数学小题的计算量超级大,我就是训练不够,小题做了一个多小时还有好几道没做出来。当然最后还是要好好做一做《历年真题》,第一遍的开始几年的真题可以不卡时间,中间几套卡卡时间做做,预留最后一年的真题,作为考前练手。第二遍卡时间好好做,如果觉得时间来不及了可以只做自己之前第一遍没做出来的和做错的(最好还是完整做一下)。其实做真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总结历年常考点,并将近二十年的考点作为复习的重点,基本上每年的考卷都不会出现前二十年从未考过的知识点。
个人建议:
        我觉得没有必要看教材和教材上的习题,第一遍是在四五月份,一边看复习全书,一边看教学视频。教学视频我推荐汤家凤的,我当时高数,概率论,线代看的全是汤家凤的视频,觉得他讲的特别系统特别详细,特别有章法,特别是线代,听了他的线代觉得线代真是又简单又有趣,我之后也有听张宇、王式安以及李永乐的视频,但是觉得都没有汤家凤的好、详细。争取暑假之间把全书过完第一遍,把视频的基础课看完,我当时没有做全书上面配套的练习,所以我在暑假期间把汤家凤的接力题典1800的高数部分做完了。然后九月份的时候把冲刺课程看完(汤家凤的视频真的很多,不过坚持看下来真的很有收获),看一看1800上的错题难题,然后再看一遍全书,在看第二遍全书的时候,也就是差不多9月中下旬的时候,开始做数学真题,我并不是每天都做,我是隔几天做一份,我当时是做的15年的真题,每做完一份真题,我都会对真题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其中穿插着做做《660》。学长和学姐们都说真题至少做两遍,我觉得如果你掌握得好,一遍就够了,第二遍做做自己做错的题,因为我当时做了三遍,但就是因为在真题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导致在考前半个月的时候我做模拟题的时候非常不适应,所以考前差不多两周的时候,做做模拟卷真的很重要,我们都选的合工大5套卷,对错不要太在乎,重要的是一定要卡时间做做,模拟考场。即便你每次测试都不太好,也要相信自己考试可以发挥好,因为模拟是比真题的难度大的。如果想挑战难一点的模拟考,大可以选择张宇的四套和八套,不要听别人说张宇的模拟题太怪太难,2016年就给了我们最好的一个教训。模拟难题也很重要。

推荐书目:

李正元.李永乐考研数学(1)数学复习全书

张宇《高数十八讲》(很多人推荐)
李永乐《线性代数讲义》
汤家凤的1800或者张宇的1000+历年真题

   写在最后

     我一直认为我的考研成功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这也是我为什么想要写这篇心得的原因。在过去的一年中,认识的研究生学长学姐给予我很多帮助,解答我的疑惑,指出我的问题所在。我怀着感恩的心写下这篇心得。文笔不好也请见谅。希望能够对同在考研路的你有所帮助和启发。有一个学长说,在考研过程中不要做伸手党,要学会分享。我在这一年中同我的战友保持联络,分享彼此的心得和信息,也是希望彼此都能收获美好的结果。我在考研教室也得到过其他专业同学的帮助,也曾对他们略尽绵薄之力。对我所受到的一切善意、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和感恩。我的考研路到此划上句号。而大家才刚刚启程。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