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2005年《管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卓越考研特整理南京河海大学考研真题,为广大考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一、填空。
1、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生产率,效益,效率。(详解:这题是管理程序学派所提出的管理概念的扩展,这五项职能应该区别于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职能,考生容易将这两个职能表述弄混淆,法约尔的五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泰罗,法约尔,韦伯,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官僚制理论。(详解:这题虽然是一道简单的填空题,但它把古典管理理论的三种管理理论放在一起考。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自己也应该经常这么做,把同一时期的管理理论或思想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与总结。)
3、最优化,无限理性,令人满意,有限理性。(详解: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把同一时期的管理理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总结,这样能比较不同学派的差异,有利于大家对这些学派进行概括和理解。因为差异正是他们各自的特色。)
4、德治教化,修身治国;内仁外礼,持中求和。(详解:这是儒家古代管理思想的框架,不仅是儒家,大家也应该把道家、法家的思想框架列出来,说不定下次就是考道家或法家的。)
5、结构:Structure 策略:Strategy 制度:System 作风:Style
人员:Staff 技巧:Skills 最高目标:Shared Value
(详解:“7S”架构是麦肯锡顾问公司提出的架构企业的7种要素,这个表述是如此简练地就像剥皮去肉一般,把公司的骨架给分离出来,一个公司正是由以上7种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二、阅读理解。
:本文所包含的主要观点有:
(1)管理实务按有无管理程序和操作步骤分为程序性和非程序性管理实务。 (2)管理的基本程序是架构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
(3)非程序型管理实务总是客观存在的,它与程序性管理实务相依存于人类社会的各种管理实践之中。 (4)在处理非程序性实务时,管理者依靠个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个人经验,按其自身习惯化了的工作方式为解决问题而做出决定。
(5)管理方法大多是一种既具科学结构特征又带经验成分的“半科学——半经验”方法。 (6)管理人员要掌握处理非程序性管理实务的“半科学——半经验”方法。
(详解:以上是对文章所提出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是不是有点像小学时候做阅读总结各段大意一样?其实要做的工作就是这个,把各段内容梳理一下,找到重点句子,摘录下来就行了。)
同意以上的观点。可以举个例子说明:
如一个管理者遇到这样一个突发事件,车间某技工突然生病缺勤,而他所负责的工序其他技工并不会。这时,管理者不能按照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程序一步步来。因为企业要按时开工,不能等着管理者做好计划,再组织人手去处理,再调整人事等等,这样企业的损失就大了。如果管理者过去处理过这类事件,他就能按照过去的处理经验按部就班地处理现今这起突发事件。但如果他过去没碰到这类实践,他就要结合以往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迅速从其他工厂调配人手或咨询原技工是否能让相近工种的技工暂时顶上等。所以,在管理中总是会碰到这些突发事件,这些是要通过结合“半科学——半经验”方法来处理的,管理者应该掌握处理非程序性管理实务的方法。
详解:这道题其实是很简单的,把文章主要观点摘抄——其实就是抄重要句子——然后提出一个很普遍的、即使不是现实事件的例子就行了,顺便加点自己的分析,就更完美了。其实思路是很简单的啊。)
三、案例分析。
:文章列出了总裁A做的几件事:
(1)春节时要求技术人员拜访客户,听顾客的责骂,并录音。
(2)把出差用过的机票当作奖状发给员工,还要求对家人说这是“浪费奖”。 (3)发给生产主管M一双皮鞋,将其下放的生产线上调查研究。
(详解:按照惯例,把文章主人公做了什么先分条列出,方便接下来进行分析,这些行为要能概括主人公的行为风格和处事原则。)
些事反映了总裁A对待员工的态度:
先,A对员工不太尊重,虽然他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将自己的事做好,共同为工厂的效益努力,但是他的方法过于老旧,是典型的家长式领导。A没有考虑员工的感情,只是考虑到如何让厂子的效益提高,所以他会要求员工春节时去“挨骂”。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A的这种做法只会使员工对他反感,这样下去A的管理工作反而更难进行下去。
次,在转型时代的中国,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工作对员工来说不再是过去的铁饭碗,做得不开心员工会选择离开。A的做法对员工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侮辱,这样下去,上下级之间必然会离心离德,很多工作就无法开展,甚至导致员工的大量出走,造成人才的流失。
次,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伴随管理转型,在转型时代的管理中,应摆脱封建式的人治思想。如果员工哪方面有过错,按照制度处罚就行了,不能凭借自己的好恶来随意处罚员工,A的管理很明显带着人治管理的残余。在转型时代的中国,人治管理残余还很普遍,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制度的同时,中国管理者首先必须切除自身人治管理的尾巴。
后,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未来企业追逐的最重要的资源。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是未来厂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不仅要尊重人才,还要实行各种激励制度,吸引新人才的到来,留在现有人才。如A的做法,只会导致人才的流失,在未来知识经济的竞争中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
详解:这种题总是有一定得套路,大家做多了就会发现,题目列出来的主人公的这么多“劣行”,其实说的就是一个意思:人治管理。这在后面的真题中也时有出现,我们现在吸收了西方管理理论后,开始看到封建人治管理弊端是如此的严重,所以我们就要狠下心去批判还带有这种残余的管理者,使其真正进步。最后还谈到了竞争,这是提高到企业生存的高度来说的了,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也要有这个空间意识,可以拔高,也可以抓细节,深入阐述,总之,就是要批评人治残余。)
四、综述题。
、答: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由一个或多个人对他人施加影响,促使人们合乎规范地生活,强调平均与共存,达成以有序、统一和稳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与组织的内部和谐状态,实现预定的目标。
方现代工业社会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由一个或多个人对他人施加影响,促使人们积极协调地工作,强调效益与效率,达成以斗争、变革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与组织的外部竞争优势,实现预定的目标。
国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古代农业社会的管理与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管理在中国现实管理中并存。如在沿海地区的公司中就普遍采用了以斗争、变革和创新为特征的现代管理,公司公开招聘,各个员工竞争上岗,实行激励机制,促使人们积极协调地工作。而在不发达地区,有些地方企业任用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家族企业就是希望人们按家长的指示去做,强调平均和共存,目标是企业和家族能有序和稳定。
详解:这种题的思路是先把文中提到的概念完整地解释一下,这就可以得到一半的分,然后才开始联系现实进行论述。这一题中,只要求写出两个社会形态的管理,但考生还是要掌握第三种社会形态:未来知识社会管理。在分析此题中,重点就是发现地域发展差异、企业发展差异,从中得出两个不同社会形态的管理概念依旧存在于中国一个大社会之中,归根究底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全,还不够深入。)
、答:在韦伯所说的官僚制中所具有的官僚形式主义非人格化特征是指在韦伯所提出的官僚制理论中,人人只是享有形式上的平等,提倡不考虑人的因素的明确的权利和职责,人已被职位这种法定的权责所规范,并按此规范去工作,没有憎恨和激情,因此也没有爱和狂热。
详解:同样,把题中所提到的官僚形式主义非人格化概念写出来。这在书中P82有详细说明,但没有精准概括,只是描述性地说明其含义,我们要自己总结官僚形式主义非人格化的概念。)
以这样理解:在官僚制结构中,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异化,排除一切非理性的因素,而管理者则被职位所异化,在某个职位上你不再是你本来的自我而是在行使你所在的职位所赋予你的权利。
们可以看到按照韦伯的官僚制所说,管理者在职位上只有权利,只有责任,不带入个人感情,工作没有积极也没有消极,只是被职位所规范,按制度去干,没有激情,没有能力展示,只有职责或任务。这样:
(1)抑制了人们工作的热情,造成形式主义,抛弃了个人工作风格、工作能力和个人魅力。 (2)人与人之间只有工作关系和职责关系,成员之间关系淡漠,人际关系生硬,不利与公司人员的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以下是何教授上课时所叙述)中国当代主流文化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而形式主义非人格化可以说是韦伯所说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物,现在将二者进行比较:形式主义非人格化强调人的无情无爱,毛泽东思想强调人在工作中要充满激情;形式主义非人格化强调用体制制度约束人,毛泽东思想强调用有才能有道德的人,内外兼修;形式主义非人格化追求效率,毛泽东思想强调和谐。
种文化的不同导致其必与中国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
详解:这道题难度很大,首先就是“官僚形式主义非人格化”这个概念比较难理解,要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抓住“非人格”这个词,就是人只是成了工作的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螺丝与螺丝刀等相互配合的零件的关系,生硬、冷淡是这个词所具有的感情色彩。另一方面,解答此题还要能够了解中国主流文化,其实要不是何老师说从毛泽东这方面说,我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所以这题难度是很大的,大家以后遇到这样的题,尽量使用书本上的语句来概括和总结。分析部分不会的话,最好多写点,阐明自己的看法就行,也能给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