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三

发布时间:2016-06-01 16:06 分类:历年真题

南京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三,卓越考研特整理南京大学考研真题,为广大考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南京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三

古代汉语部分

一、填空题(5题,每题1分)

1.“斋”的繁体字是        

2.《詩經•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周行"的意思是_______。

3.《庄子•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中的前置宾语是       

4.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中第一个“之”的词性是                

5.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中的“何陋”在句法功能是                    

6.《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意思是    

7.《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中的“鄙”解释为            

     

8.古注中的“曰”、“为”、“谓之”、这几个术语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来辨析      , 其意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9.《康熙字典》由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      》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10中古的"知徹澄娘",在上古要与"_________"合并,都是_____音;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十三经》

2.二义同条

3. 洪音,细音

4.连绵字

5.衍文

 

三、问答题

1.请举例说明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2.辨析“读为”与“读若”的区别

 

语言学概论部分

1.什么叫语法范畴?怎样理解语法范畴?(7分)

2.什么叫变换?它有什么意义?(8分)

3.怎么理解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10分)

 

现代汉语部分

1.谈谈汉字和汉语的关系。(8分)

2.举例比较“不”、“没”两个词(7分)

3.简述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的区别,举例说明。(10分)

 

论文写作(5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写篇论文谈谈你对唐宋诗之争的看法。

严羽《沧浪诗话》:“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宋)一代无诗。”

缪钺《论宋诗》:“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所未发。……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宋者莫过于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钱锺书《谈艺录》:“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

 

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部分

一、填空题(5题,每题1分)

1.“斋”的繁体字是   齋      

2.《詩經•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周行"的意思是_____大路__。

3.《庄子•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中的前置宾语是 奚     

4.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中第一个“之”的词性是助词               

5.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中的“何陋”在句法功能是       宾语前置            

6.《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意思是为国事而死。

7.《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中的“鄙”解释为            

 边邑      

8.古注中的“曰”、“为”、“谓之”、这几个术语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来辨析同义词, 其意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9.《康熙字典》由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10中古的"知徹澄娘",在上古要与"__端透定泥_______"合并,都是___舌尖音__音;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注意: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2.二义同条:二义不嫌同条,本是《尔雅》的一种体例,指在《尔雅》部分条目中处于同一条目的若干个被解释的字在含义上分为不同的两组,而用同一个字来解释,因而这个解释的字也相应地表示两种不同的含义,最早提出二义同条的是清王念孙之子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尔雅》。如: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君有二义,为君上之君,天、帝、皇、王、后、辟、公、侯是也;为群聚之群,林、烝是也。古者,君与群同声,故可得和而释之。(洪城《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

3.音韵学家根据韵头是【i】的有无来给韵母分类,凡是韵母中有【i】的韵头或韵腹叫做“细音”,反之为洪音。洪音分为一等和二等,细音分为三等和四等。

4.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5.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三、问答题

1.请举例说明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1)从历史观察上,古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纵”的方面。如县——悬;《汉书•高帝纪》:“县隔千里。”县,远,悬殊。通假字是同时出现的,不同的汉字在某时期可以通用,属“横”的方面。如倍德——背德

2)从意义联系上,古今字在未有今字之前,就是由古字兼职。在某种意义上,古字其实是同一个字不同的写法。如说——悦。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临时借用他字表音。通假字与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因而通用的关系,没有什么直接引申关系,如如《史记•吕太后本纪》: “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蚤”与“早”,完全没有联系。

3)古今字有字形结构的联系,古今字中,古字是本字,而加偏旁或换偏旁的今字倒是后起的,如亦——腋;而通假字则一般没有联系。

 

2.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语言学概论部分

1.什么叫语法范畴?怎样理解语法范畴?

每一个词的每一种形态变化,都要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把这种通过词的变化形式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进行归类,得到的类别就是语法范畴。所以语法范畴是语法意义的归类,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也就是说,具有相同范围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一类,比如英语的名词book,有单数和复数之分,虽然二者是对立的,但它们其实都是表达某个领域的意义的,所以就把它们概括为一类,即表示“数”的范畴,单数和复数就属于数的范畴,而语法范畴“数”是对单数、复数这两个语法意义的概括,同类的语法意义和一定的语法范畴是相对应的,包含在一定的语法范畴之中。语法范畴简单地说就是语法意义的归类,但这种语法意义主要是指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所以语法范畴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具有的,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没有这些语法范畴。比如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就没有这些范畴,但这不是说汉语没有这样的语法意义,汉语主要是运用词汇手段,如虚词来表示的。比如所有格,英语是名词后加’s表示的,如student’s book,汉语是加助词,如“学生的书”,又如汉语用助词“着、了、过”表示英语中的时的范畴。

 

2.什么叫变换?它有什么意义?

句式的变换,就是运用增加、删除、换位、变更结构格式等手段,把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以弄清句法意义,适应表达上的需要。句式变换常使用的手段有成分移位、增添成分、省略成分、改变语调等。句型变换是句式变换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常见的句型变换是陈述句变为疑问句,肯定句变为否定句,主动句变为被动句。变换是语法格式的有规则的变化,它能超越一个语法格式的范围,揭示有关格式之间的关系,在变换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改变成分的位置,也可以增添、省略或者替换某些成分。这样的研究可以使语法分析简明、清楚,避免臃肿重复,而且对揭示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有重要的作用。

 

3.怎么理解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语言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求语言不断地充实和改进,以适应人类实际的需要。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现代汉语部分

1.谈谈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但文字和语言的发展又是不同步的,当文字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发展发生矛盾时就要求改进或改革文字。世界上几种古老的意音文字,目前只有汉字还在使用,这是因为汉字较好地适应了汉语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而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汉字在书面上代表一个音节,记录一个汉语语素,正好适应了汉语语素单音节的特点。2)汉语音节结构较简单,语言中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很多,而书面上用形体各异的汉字来表示,起到了区分同音语素和词的作用。3)汉字具有跨越方言、沟通古今的作用。汉语方言分歧很大,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在语音上虽差别很大,但由于汉字在意义上代表语素,而各个方言区语素又大同小异,因此汉字就成了各个方言区交际的最好的工具。由于汉字的字形不直接与语音挂钩,因此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时间性,可以起到沟通古今的作用,现代的人可以利用汉字直接读懂古代的文献。尽管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比一般拼音文字的关系特殊,但并不违背文字和语言的根本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

 

2.举例比较“不”、“没”两个词

两者都是副词,都表示否定,不过两者的用法和意义都有不同:

1)意义不同

   不:+动词,否定动作:“不去!”   +形容词,否定性质:“不红!”

   没:否定动作的发生。“没去”

2)用法不同:

   不:主观不想。表将来或现在

   没:客观条件不允许。表过去

例:我不老,走得动。——强调性质

我没老,走得动。——强调完成

衣服不干,不能穿。——强调性质

衣服没干,不能穿。——强调完成

 

3.简述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的区别,举例说明。

三者的区别主要是构词能力的不同以及在词中的位置的固定与否。

自由语素是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如“人、水、全”等。

半自由语素是不能单独成词,只能同其它语素自由组合成词,且在构词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如“民、习”等。

不自由语素是不能独立成词,且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固定的语素,如“们、儿”等。

 

论文写作(5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写篇论文谈谈你对唐宋诗之争的看法。

严羽《沧浪诗话》:“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宋)一代无诗。”

缪钺《论宋诗》:“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所未发。……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宋者莫过于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钱锺书《谈艺录》:“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

 

唐宋诗之争由来已久,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在古典诗歌创作当中是向唐人学习还是向宋人学习。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在古代,特别是宋代就开始了,一直到清代,一直到近代。这在当时学诗的人当中,是有着很现实的实际意义的

    历代的唐宋诗之争,或者是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实际上并不存在着说唐诗好不好的问题。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唐以后的古典诗歌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来看,李白、杜甫、苏东坡、黄庭坚,前两位诗人是唐诗的代表,后两位诗人是宋诗的代表。实际上,宋诗是唐诗之后中国古典诗歌的另外的一种典范,所以宋以后学习诗歌创作的人,不是入于唐,就是出于宋,没有其它的。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最后涉及的问题,就是说宋诗是不是也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

     宋诗与唐诗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主要的观点有这么几点:一点是,认为宋诗和唐诗的不同,就是人文意象占主导地位。古典诗歌的意象,大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然的意象,就是日月星辰、山川风物,自然界的意象;另外一种意象是人文的意象,就是历史文化遗存的意象,这种人文意象更多地体现在典故的运用上。所以,宋诗的一个特点是用典比较多——这并不是说它没有自然意象,但是自然意象在宋诗里面不占主导地位。这被认为是宋诗的一个特点、一个特征。

    第二点,认为宋诗的文化的蕴涵、艺术风格和唐诗不一样。这个观点主要认为宋诗是宋代文化的产物。现在研究宋代文学、宋诗、宋词的人,都喜欢引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话,认为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到了赵宋王朝便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这个成熟不仅反映在文学领域,也反映在哲学上、历史上。历史方面有《资治通鉴》这样伟大的著作出现;哲学方面,有朱熹这样的哲学家出现;文学方面,唐宋八大家,宋代占了六家,宋诗也还可以,还有宋词;宋代的文人画、书法也是这样。所以,唐宋诗的区别,就是宋代文化与唐代文化的区别。

第三点,大家认为,宋诗的成就、特点,就在于它和唐诗不一样,这也是它高出元诗和明诗的地方。因为实际讲诗歌创作,虽然说“诗必盛唐”是明代提出来的,但元代的诗人就开始强调诗歌要学唐人了。但是学唐人学得再好,你会超过李白、超过杜甫吗?艺术贵在创新,没有自己新鲜的、独特的东西,在艺术史、文学史上就留存不下来。宋诗不管怎么说,跟唐诗不一样,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另外,还有一点认为,宋诗从整体上来说,它追求一种格调,风格典雅。宋诗的美,是一种什么美呢?我们提出一个观点,是一种老境的美,就是渐入老境。老境的美就是一种平淡的美,是老树著花的美。所以,宋诗的这种代表,像黄庭坚,他的风格就是一种瘦硬的风格。瘦硬就是他尽量避免用很多感情色彩比较强烈的形容、比喻这样的词句,尽量避免用华丽词藻。比较华丽的词藻往往是在人的感情比较丰富的时候用,而宋诗里面没有这种,它都是比较平淡的;而且,从苏东坡开始到黄庭坚,他们都把平淡作为了诗人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最高标志。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严羽《沧浪诗话》当中提到宋诗的时候,他认为(严羽也是宋代的人)本朝人是以文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那么这三个方面就被认为是宋诗的特征。《沧浪诗话》一个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提倡“别材”“别趣”,提倡“妙悟”,提倡“兴趣”。“妙悟”和“兴趣”,就是指的诗歌创作应该靠直觉,诗歌应该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应该有神韵。用这两条来衡量,唐人的诗歌是最符合他这个标准的,所以他提倡要学习唐人,以盛唐为法;而对宋代的诗歌,他讲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就是对宋诗的批评。把严羽对宋诗的批评作为宋诗的特点来看待是否妥当,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