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现代理论贝尔:后工业社会

发布时间:2016-05-25 16:05 分类:历年真题

南京大学现代理论贝尔:后工业社会 ,卓越考研特整理南京大学考研真题,为广大考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贝尔:

后工业社会2000

论述贝尔的三领域对立说。1999
贝尔有关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制定的论述。1998
后工业社会的危机。1996

贝尔关于技术鉴定的社会学化方式的论述。1995
贝尔的“中轴原理”。1994
贝尔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理论评述。1993
试述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与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之间的联系。2001

 

1、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又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学者丹尼尔·贝尔对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性行业为基础的,它是社会结构也文化发生了严重的断裂。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科技专家之所以拥有权力,全凭他们受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从时间上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

2、论述贝尔的三领域对立说。(米尔斯权力精英:政府、工业和军队)

答:贝尔指出,在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三大领域是由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来维持的,但在当代,这三个方面正日益趋于分裂。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集中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的内部结构脱节与断裂的问题。他的基本判断是:资本主义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已形成经济、政治与文化三大领域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这三个领域相互独立,分别围绕自身的轴心原则,以不同的节律交错运转,甚至逆向摩擦。

= 1 \* GB3①首先是经济领域。经过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育成一个以严密等级制、精细分工制为特征的自律体系。其中全部活动都严格地遵照“经济效益原则”运转,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这是个虽提供广泛就业和流动自由的经济共同体,但在这个日趋非人化的体系中,人的丰满的个性被压榨成单薄无情的分工角色。

= 2 \* GB3②其次,是政治领域。20世纪的经济危机和政治运动迫使政府集中权力,以调节各集团间利益纷争,维护社会秩序,因而逐渐形成经济体系之外的又一个庞大王国。政治领域的轴心原则,是“平等权力”观念。但因为政府一般无法满足众多的平等要求,因此公众与官僚机构间的矛盾成了新的巨大的问题。

= 3 \* GB3③再次,是文化领域。贝尔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断裂是最为严重的。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是极端个人主义,这是以“个人自由”为中心的价值观。因此,现代社会的艺术和思想家追求的是“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文化领域的改革不像经济和政治那样是进步的理性的,它是返祖的和非理性的。艺术家们追索原始,顾念传统,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谬误,并且超越时空地征用和重组全部人类文化遗产。

3、贝尔有关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制定的论述。1998

答:= 1 \* GB3①理论知识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这是后工业社会的“中轴原理”。后工业社会中知识本身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也即,知识被用于制定社会机会、进行社会预测、承担管理社会的任务。理论知识在组织决策与指导变革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处于中心的地位。

= 2 \* GB3②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与控制。这是后工业社会的“未来取向”。贝尔指出,新的技术预测方法的发展,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推动技术变革。但在技术使用之前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与选择,即技术鉴定。有两种方法可以进行技术鉴定,其一是以经济学的方式,它能在互相争夺的各项目之间合理地分配稀少的资源;其二是按社会学方式,这种方式努力地以更自觉的方式去判断一个社会的需要,就是以某种明确的公共利益观念去作判断。

= 3 \* GB3③创造新的“智能技术”制定决策。“智能”技术借助于计算机而运行,能够确定合理性的行动并识别实现这种行动的手段。智能技术能确定最佳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把损失缩小的最低限度。

4、后工业社会的危机。

答:= 1 \* GB3①贝尔认为,处于后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信仰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动荡、政治动荡与文化浅薄,导致了失落感和危机感,动摇了个人对社会的信仰。信仰危机在美国表现为“人们普遍对政府机构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对国家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

= 2 \* GB3②贝尔指出,经济浪潮是宗教冲动力耗尽能量的同时,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旨在扰乱传统文化,表现在:现代主义追求“自我无限性”,对理性主义嗤之以鼻;体裁上,销蚀了审美距离,目的是获得即刻反应、冲撞效果、同步感或煽动性;现代主义中出现了一种与内容或形式无关,而对艺术媒介本身强烈的关注。现代主义逐渐在当代文化生活中获得霸权主义地位,对资产阶级正统文化秩序加以愤怒攻击与颠覆破坏。在贝尔看来,现代主义的诞生是源自西方人试图填补宗教冲动力消散之后遗留下来的巨大精神空白的尝试。然而这一替代物在本周上是孱弱无力的,它难以独自完成对整个社会的维系和引导作用。

5、贝尔关于技术鉴定的社会学化方式的论述。

答:贝尔将技术鉴定的社会学方式定义为“努力以更自觉的方式去判断一个社会的需要,以某种明确的‘公共利益’观念去作判断”。这种方式包括两个根本问题:第一,使所有的人都纳入社会来有意识地确立社会公正;第二,为公共服务的社会物品应服从公共需求或政治需求,而不是服从于个人需要。

贝尔指出,公司企业不能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服从于经济学方式,而要更重视实现社会学方式。未来的主要社会问题,将是考验我们有无能力预见社会与技术变革的影响,并根据对目标的不同代价来确立可供选择的其他途径。“社会责任”问题将成为今后更重要的关键性问题,包括工人的工作满足感、少数群体的就业、对社区与环境承担的义务。企业公司必须在这些问题上服从公众利益,必须对经济冒险活动加以控制以防止意外后果。

6、贝尔的“中轴原理”。答:见3

7、贝尔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理论评述。

答:= 1 \* GB3①贝尔指出,现代社会中,社会结构的中轴原理是经济化,现代政体的中轴原理是参与管理,文化方面的中轴原理是实现自我并加强自我的愿望。后工业社会之前,这三个领域是由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来维持的,而在当代,这三个方面正日益趋于分裂,即三个领域互相独立,分别围绕自身的轴心原则,以不同的节律交错运作,甚至逆向摩擦。其中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是极端个人主义,这是以“个人自由”为中心的价值观。

= 2 \* GB3②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根源:

贝尔结合了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阐述的“禁欲苦行主义”以及桑巴特在《现代资本主义》论述的“贪婪攫取性”,并将两者分别定义为“宗教冲动力”和“经济冲动力”。在资本主义初期,禁欲苦行的宗教冲动力造就了资产者精打细算、兢兢业业的经营风范,而贪婪攫取的经济冲动力则养成了他们挺进新边疆、征服自然界的冒险精神和勃勃雄心。而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精神中的这两个相互制约的因素中,只剩下了一个“经济冲动力”,而“宗教冲动力”则在经济的发展浪潮中耗尽了能量。贝尔指出,放弃清教教义和新教伦理的结果,使资本主义丧失了道德或超验的伦理观念。当经济冲动力成为社会前进的唯一主宰力量后,文化上出现了渎神现象,资本主义失去了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的所谓的终极意义—履行“天职”。

= 3 \* GB3③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矛盾是资本主义自己造成的。19世纪的资产阶级还是一个整体,在其中,文化与经济充满单一的价值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最高峰。而到了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却不再设法以工作或财产,而是以物质占有的地位标志和鼓励享乐来证明自身的正确。在消费领域,它热情地鼓励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它培养及时行乐的态度,挥霍浪费和炫耀,以及寻欢作乐。

8、试论述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与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之间的联系。

答:贝尔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历史根源研究,起步于马克斯·韦伯和韦尔纳·桑巴特。

= 1 \* GB3①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试图说明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源泉,而后者则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出现。新教所宣扬的“禁欲苦行主义”,一方面将包括挣钱在内的世俗生活上升到天职的地位,从而使人摆脱了传统道德的约束,勤于工作、合理而努力地挣钱,另一方面,它又使人在勤奋的同时对个人生活采取了禁欲的方式,克勤克俭。这两点正是资本主义的实质所在。

= 2 \* GB3②贝尔从韦伯的研究中发现,韦伯阐述的只是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桑巴特在《现代资本主义》中定义的“贪婪攫取性”。贝尔综合两者观点,将资本主义两项特征分别定义为“宗教冲动力”和“经济冲动力”。资本主义创立前期,两种力量互相制约:禁欲苦行的宗教冲动力造就了资产者精打细算、兢兢业业的经营风范,贪婪攫取的经济冲动力则养成了他们挺进新边疆、征服自然界的冒险精神和勃勃雄心。而这两点之间的矛盾正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源泉: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制约“经济冲动力”的“宗教冲动力”消耗殆尽,社会发展被经济冲动力所主宰,世上万物都是去了神圣色彩,社会的世俗化使得人们难以从资本主义文化中获取精神力量,物质和享乐成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最终产物。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